下载此文档

五年级自然学科教学计划.docx


文档分类:幼儿/小学教育 | 页数:约1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五年级自然学科教学计划 】是由【办公资源】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五年级自然学科教学计划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五年级自然学科教学计划
  五年级自然学科教学计划 1
  一、指导思想:
  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和孩子们一起探究,实施真正意义上的科学探究性教学,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学探究性活动。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教材分析:
  1在知识方面,划分为六个教学单元:
  (一)水的三态变化:包括第1、2、3、4课。在低年级学生认识了水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水的蒸发、沸腾,水蒸气的凝结、凝华,冰的融化、升华,以及露和霜的成因;进而指导学生认识水在液态、 气态、固态之间是可以相互变化的。
  (二)空气:包括第5、6、7课。在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了空气的物理性质、空气的热胀冷缩、大气压力的基 础上,指导学生认识热空气的性质、风的成因及风的观测。
  (三)植物:包括第8、9、10、11课。在低中年级学生认识了根、茎、叶外部形态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认 识根、茎、叶的生理作用。
  (四)力:包括第12、13、14、15课。继“平衡”、“轮子”、“压缩空气”之后,指导学生认识弹性、 摩擦力、反冲、学习使用测力计测力。
  (五)热:包括第16、17、18、19课。指导学生认识热传递的三种方式——传导、对流、辐射,以及保温 和散热的方法。
  (六)水:包括第20、21、22课。,指导学生认识云、雾、雨、雪的 成因,以及水在海洋、天空、陆地之间的循环运动。
  2、能力方面
  (1) 实验能力:实验操作方法、对比实验、模拟实验。
  (2) 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制作能力、创造能力。
  3、德育方面
  (1) 通过讲述我国的珍稀生物、我国古代在天文
  学方面的成就,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 通过自然知识的教学使学生体会到自然变化
  有规律的、人可以了解自然、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
  (3)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态度和创造精神。
  教学重点:
  从上学期开始,学生对实验非常感兴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内在。所以本学期的重点是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
  各单元都要求学生亲身经历过程,这一过程也将延续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如何引导学生展开主题研究,进行饶有兴趣的研究,是本学期的难点。
  四、相关措施
  1、根据自然学科的特点和高年级学生的特点,自然课仍然要加强直观,重视课本上的图画和实践操作。
  2、重视指导学生认识各种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变化规律和原因。
  3、不同的课型用不同的教学思路。如探究各种自然变化规律、原因的采用“问题——观察实验——思考——结论——应用”或“问题——假设——观察实验——结论——应用”的结构;以培养学生技能为主的课多采用“认识构造、原理、方法——分步操作——反复练习”的结构。
  4、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加强与生活生产社会的系。
  5、注意发展儿童智力、培养能力。
  6、注意与其它年级其它学科之间的联系。
  五基本活动:
  1、把科学课程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2、把握小学生科学学习特点,因势利导;
  3、用丰富多彩的亲历活动充实教学过程;
  4、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5、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
  6、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
  7、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8、组织指导科技兴趣小组,引导学生参加各类有关竞赛,以赛促学  五年级自然学科教学计划 2
  一、学情分析
  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和观察能力,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思维活跃,喜欢通过动手实践来探索问题。然而,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仍在发展阶段,对于一些复杂的科学概念和原理的理解可能需要更具体、形象的方式引导。在实验操作方面,虽然有了一定经验,但在实验设计、数据记录与分析等环节还需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
  二、教材分析
  本学期自然学科教材内容丰富多样,涵盖了天文、地理、生物、物理、化学等多个领域的基础知识。教材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例如,在讲解光的传播时,通过生活中手电筒光的照射等现象引发学生兴趣;在介绍生物多样性时,联系本地的动植物资源,让学生有更直观的感受。同时,教材中的实验和活动设计丰富,有利于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科学知识。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光、声、热、电等物理现象的基本原理,如光的反射、折射,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热传递的方式等。
  掌握地球的基本结构、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原因,以及一些常见的地理现象,如风化、侵蚀等。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包括不同种类的动植物的特征、生活习性,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食物链、食物网等。
  了解一些简单的化学变化,如物质的燃烧、生锈等现象,并能区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熟练掌握自然学科常用的实验操作技能,如使用温度计、酒精灯、显微镜等仪器进行实验和观察。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数据收集与分析能力。例如,在探究植物生长需要的条件实验中,学生要学会设计实验方案、观察植物生长变化并记录数据,最后根据数据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和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针对自然现象提出自己的疑问,并尝试通过科学方法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自然现象的能力,如用热传递原理解释热水瓶的保温作用,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解释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自然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积极探索自然奥秘的精神。通过有趣的实验、生动的案例等,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认识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在学习生物和地理知识时,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如保护动植物栖息地、减少水土流失等。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实验过程中,强调准确记录数据、客观分析结果,不弄虚作假。
  四、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物理现象中的光、声、电、热相关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与应用,如利用光的折射原理解释海市蜃楼现象,根据声音的`特性理解乐器发声的原理。
  地球的运动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如地球自转与昼夜交替、公转与四季变化的关系,以及地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的分类、特征、生命周期以及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如理解昆虫的完全变态和不完全变态发育过程,掌握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作用。
  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和常见的化学变化现象,如通过实验认识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并探究防止铁生锈的方法。
  (二)教学难点
  对一些抽象科学概念的理解,如磁场、基因等概念,需要通过多种直观手段帮助学生理解。
  科学探究过程中实验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包括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等方法的正确运用。例如在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实验中,要让学生明白如何控制其他变量不变,只改变一个变量进行研究。
  复杂自然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的综合分析,如解释厄尔尼诺现象对全球气候和生物的影响,需要综合运用地理、物理、生物等多方面知识。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讲解科学概念、原理和重要知识点,确保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例如在讲解太阳系的组成时,通过清晰、准确的语言向学生介绍各个行星的特点和位置关系。
  演示法:教师进行实验演示或操作仪器示范,让学生直观地看到科学现象和操作过程。如演示光的色散实验,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光。
  探究法: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和得出结论。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条件实验中,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实施。
  讨论法:针对一些有争议或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思维,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如讨论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影响。
  情境教学法: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生活情境或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思考。如在讲解浮力时,创设物体在水中沉浮的情境,让学生思考原因。
  六、教学进度安排
  (一)第一阶段(第 1 - 4 周):光与声
  第 1 周:光的传播、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小孔成像、日食月食等)
  第 2 周:光的反射、光的反射定律及应用(镜子成像等)
  第 3 周:光的折射、透镜及其成像规律(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原理)
  第 4 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音色)
  (二)第二阶段(第 5 - 8 周):热与电
  第 5 周:热传递、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比热容)、热量的计算
  第 6 周:物态变化(熔化、凝固、汽化、液化、升华、凝华)及其应用
  第 7 周:电路的组成、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及测量
  第 8 周:欧姆定律、简单电路的计算、电路故障分析
  (三)第三阶段(第 9 - 12 周):地球与地理现象、生物多样性
  第 9 周: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仪的认识、经纬线和经纬度
  第 10 周: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原因
  第 11 周:生物的分类、常见的动植物类群及其特征(如哺乳动物、鸟类、昆虫等)
  第 12 周:生物的多样性保护、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

五年级自然学科教学计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办公资源
  • 文件大小28 KB
  • 时间2025-02-13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