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5年[优]李白的古诗赏析.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2025年[优]李白的古诗赏析 】是由【杏杏铺】上传分享,文档一共【3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优]李白的古诗赏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2025年[优]李白的古诗赏析
[优]李白的古诗赏析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李白的古诗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李白的古诗赏析1
  《早发白帝城》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返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诗人是把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来表达的。全诗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但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白帝城:故址在今四川省奉节县白帝山上。它下临长江,距三峡西口夔门极近。白帝山虽不高峻,但从江船仰望,却仿佛城接云霞。杨齐贤注:“白帝城,公孙述所筑。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前人或以此诗为李白青年出蜀时所作。然细审“千里江陵一日还”诗意,可知曾从江陵上三峡,此当为返还之作。应是乾元二年(759)被流放夜郎途中,到白帝城时忽遇赦命,即回舟抵江陵时所作。
  辞:别,离开。这里指出发。










  白帝:白帝城。
  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人云间。
  千里:白帝城到江陵约六百余里,这儿说千里,是大略的说法,形容两地相距之远。
  江陵:今湖北江陵县。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水经注》卷三四《江水》“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泝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啼:鸣叫,猿的叫声象啼哭。
  轻舟:指载得轻行得快的船。
  译诗、诗意:
  1早晨告别朝霞缭绕的白帝城,一日间行程千里回到江陵。两耳边仍然响着沿岸猿叫声,轻轻的船儿早已越过千山万岭。
  2 清晨辞别彩云里的白帝城,一天时间就到达千里江陵。两岸的猿猴不住声地啼叫,轻快客船飞过了青山万重。
  3清晨,我告别高入云霄的白帝城江陵远在千里,船行只一日时间。两岸猿声,还在耳边不停地啼叫不知不觉,轻舟已穿过万重青山。
  简析: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春,李白因永王李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这首七绝诗抒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旭日东升,光芒四射,彩霞万朵,诗人怀着喜悦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船似箭发,千里水路朝发夕至,一天就到了江陵。两岸猿声,啼个不住,身在这如脱弦之箭的船上,心情是何等兴奋啊。小舟轻快,顺流而下,很短时间,就穿过了万重之山。这首诗气势奔放,描写生动,如行云流水,一泻千里,一气呵成,自为神来之作,快诗快语令人百读不厌,为传诵千古的佳作。










  评点:
  肃宗乾元二年(759年)三月,李白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夔州白帝城,遇赦得还。李白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下江陵,故诗题又作“下江陵”。 本诗是一篇富于意境的经典名篇,诗人把疾迅的舟行和两岸景色风物融为一体,通过飞舟疾下的画面生动表现了他获赦的喜悦欢快心情。
  首句写早上开船时的情景:诗人清晨辞别江边山顶上的白帝城,此刻白帝城云雾缭绕,云雾在初升的太阳的`照耀下显得色彩缤纷,非常漂亮。诗人从山下仰望,白帝城就像藏在彩云中间一样。“彩云间”三字,极写白帝城的高峻,为全篇写船下水行快做好铺垫。这一句同时交代了辞别的时间是彩云萦绕的早晨。诗人在这曙光初灿的清晨,告别白帝城,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第二句紧承上句,写江陵之远,舟行之迅速。“千里”形容路程之远,“一日”说明行舟之快。“千里”和“一日”,诗人用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做悬殊对比,更加突写了船快。更妙的还是“还”字,将诗人急于“回家”的急切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也隐隐透露出诗人遇赦还乡的喜悦。
  三、四句转到对途中两岸景物的描绘上,实际上是对上句的具体描述。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然而何以“啼不住”呢?只因舟行如飞,两岸风光目不暇接,诗人听着不绝于耳的猿啼声,不知不觉,“轻舟已过万重山”。“轻”字再次强调舟行之快,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心情舒畅、归心似箭。“猿啼不住”与“轻舟已过”相互映衬,描绘出一幅雄伟壮丽的锦绣山河图,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难险阻、毅然前进的胸襟和气概。
  全诗洋溢着诗人经过艰难困苦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雄峻而欢悦,使人神远。
  赏析: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天,李白因永王璘案,流放夜郎,取道四川赴贬地。行至白帝城,忽闻赦书,惊喜交加,旋即放舟东下江陵,故诗题一作“下江陵”。此诗抒写了当时喜悦畅快的心情。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不写白帝城之极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之速、行期之短、耳(猿声)目(万重山)之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冥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暂作悬殊对比,自是一望而知;其妙处却在那个“还”字上—“还”,归来也。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俨如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然而又何以“啼不住”了呢?我们不妨可以联想乘了飞快的汽车于盛夏的长昼行驶在林荫路上,耳听两旁树间鸣蝉的经验。夫蝉非一,树非一,鸣声亦非一,而因车行人速,却使蝉声树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大抵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是何等畅快而又兴奋啊!清人桂馥读诗至此,不禁赞叹道:“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自然是笨伯;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其快速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重履康庄的快感,亦自不言而喻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姿之骏利,尚不能得其圜中。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故雄峻迅疾中,又有豪情欢悦。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杨慎《升庵诗话》)。千百年来一直为人视若珍品。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作韵脚,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
  赏析二:
  全诗四句全在一个“流”字,以体现诗人遇赦之后,从此海阔天空的轻松与喜悦的心情。
  首句“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彩云间”的“间”字当作隔断之意,诗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一说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如果不写白帝城之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耳(猿声)目(万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彩云间”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暝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
  第二句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个“还”字上。“还”,归来的意思。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如同回乡一样。一个“还”字,暗处传神,值得读者细细玩味。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诗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清代桂馥称赞:“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瞬息之间,“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便显得笨拙;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的快速读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看这首诗的气势的豪爽,笔姿的骏利,还不能完备地理解全诗。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所以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欢悦。快船快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来作韵脚,使全诗显得格外悠扬、轻快,回味悠长。
李白的古诗赏析2
  《将进酒》
  作者: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
  1、将:请。
  2、会须:正应当。
  3、岑夫子:岑勋。丹丘生,元丹丘。李集中提到元丹丘的有多处。他也是一个学道谈玄的人,李白称之为逸人,并有吾将(与)元夫子,异姓为天伦(《颍阳别元丹丘之淮阳》)及故交深情,出处无间(《题嵩山逸人元丹丘山居并序》)之语,可见李白和他的友好。
  4、钟鼓馔玉:泛指豪门贵族的奢华生活。钟鼓:富贵人家宴会时用的乐器。馔玉:梁戴嵩《煌煌京洛行》:挥金留客坐,馔玉待钟鸣。馔:吃喝。
  5、陈王:三乐:平乐观。
  :
  你没看见吗?
  黄河之水是由天上而来。










  波涛滚滚奔向东海,永不回头。
  你没看见吗?
  可悲的是高堂明镜照见了白发,
  早晨如青丝般乌黑,傍晚白得如雪。
  人生得意时,要尽情地寻欢作乐,
  别让金杯玉露,空对天上明月。
  天地造就我的才干,必有它的'用处,
  即使千金耗尽,还会重新再来。
  烹羊宰牛,且图眼前欢乐,
  应该痛痛快快一口气喝它三百杯。
  岑勋先生呵,丹邱先生呵,
  快快进酒吧,杯儿不要停!
  让我为你们唱一曲,
  请你们侧耳仔细听:
  钟鸣鼓响饮食如玉,何足珍贵?
  我只愿长醉享乐,不愿醒来受罪!
  古来圣贤,生活恐怕都寂寞,
  世上唯有酒徒,他们却芳名永驻。
  古时陈王曹植曾在平乐观宴饮寻欢,
  斗酒十千不嫌贵,任性地享乐一番。
  主人呵,为何说我少银钱?
  直接沽取醇酒,咱对饮个醉意绵绵,










  这一匹名贵的五花马,
  这一件价值千金的皮裘,
  叫孩儿们拿去换美酒吧,
  我与你喝个大醉,同消万古长愁。
  :
  这首诗意在表达人寿几何,及时行乐,圣者寂寞,饮者留名的虚无消沉思想,愿在长醉中了却一切。诗的开头六句,写人生寿命如黄河之水奔流入海,一去不复重返,如此,应及时行乐,莫负光阴。天生十六句,写人生富贵不能长保,因而千金散尽且为乐。同时指出自古圣贤皆寂寞,只有饮者留名千古,并以陈王曹植为例,抒发了诗人内心的不平。主人六句结局,写诗人酒兴大作,五花马、千金裘都不足惜,只图一醉方休。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天生我材必有用句,是诗人自信为人的自我价值,也流露怀才不遇和渴望用世的积极思想感情。
  诗深沉浑厚,气象不凡。情极悲愤狂放,语极豪纵沉着,大起大落,奔放跌宕。诗句长短不一,参差错综;节奏快慢多变,一泻千里。
李白的古诗赏析3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介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伟大李白的名篇之一。
  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
  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










  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
  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诗作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李白送别画。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写作背景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李白听说前辈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孟浩然。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李白住了10多天。
  公元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李白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句点明送别之地是黄鹤楼,次句点明送别的时间是花开似锦的暮春三月,也暗示了这烟花美景将伴随友人一路直到扬州。扬州当时是繁华之都,这时节肯定也是花团锦簇,春光烂漫。后两句传情达意,李白将离别之情寄托在碧空与江水之间,言虽尽而意未尽,令人回味无穷,堪称送别佳作。
  孟浩然是李白非常称赏的诗界名士。在十年后,李白写下“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的赠诗称誉之。漫游天下名山名城,本是性格开放的盛唐文人的风尚,寓居湖北安陆的青年李白,早就有一番“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南穷苍梧,东涉溟海”的旅游经历。因此李白在武昌名楼——黄鹤楼,送别诗界名士——孟浩然,去游历江左名城——扬州(古时称为广陵),面对着把名楼、名士、名城联系在一起的“三名兼备”的旅游盛事,李白诗情勃发,对世界的`感觉是色彩明丽的,浑无丝毫感伤。

2025年[优]李白的古诗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杏杏铺
  • 文件大小59 KB
  • 时间2025-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