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5年《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docx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1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2025年《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 】是由【平平库】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2025年《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
《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1
  设计说明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是苏金伞的一首现代诗。诗歌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心情,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教学设计结合单元要素,把理解诗歌中三黑对土地的态度设为教学重点,通过品读相关语句体会三黑对土地的深情,感受三黑重得土地的喜悦,以及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时,引发学生学会由阅读展开深入思考,通过阅读展现自己的观点。在自由表达观点中,在仿写训练中,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发展。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苏金伞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资料介绍,导入新课
  。
  我们一直热爱着脚下的这片土地。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诗,这首诗的作者是苏金伞。本文选自《苏金伞诗选》。苏金伞从小生长在农村,能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作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苏金伞晚年对乡土的回忆,几乎触处皆诗。










  ,进行题目解说。
  “三黑”是主人公,“土地”。诗歌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心情。
  ,了解学习要求。
  指名读课题下面的阅读提示: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设计意图:资料的介绍拉近学生与本首诗的距离,了解背景资料促进深入理解本首诗。本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自学提示,提高自学能力。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情感。
  ,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三黑和土地的哪些内容?试着给每部分加上一个小题目。
  ,概括主要内容。(翻地,耙地,播种,看荞麦开花,听蝈蝈叫,畅想美好生活……)
  设计意图:梳理诗歌的主要内容,为深入感受三黑对土地的情感做好铺垫。
  三、品味语言,体会情感
  ,想一想: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把能体现三黑情感的句子画下来,用心去品味一番。
  ,体会农民对土地的热爱。
  引导学生将找到的关键语句与体会到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并通过朗读来体会农民对土地的热爱。










  (1)“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恨不得把每一块土,都送到舌头上……”
  作者是如何把这种热爱体现出来的?(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方法,写出了农民重获土地时的喜悦及对土地的热爱。)
  (2)三黑是怎样对待土地的?找一找关键词语谈谈自己的体会。
  ①每一寸土都给翻起,每一块土疙瘩都给细细打碎。(从“每一寸”“每一块”可以看出三黑精心整理土地的细节,每一个动作中都流露着对土地的热爱。)
  ②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体现三黑把土地耙得平整,衬托出三黑对土地的热爱。)
  (3)指导朗读第1~5节。(指名读,男女生合作读,齐读。)
  。
  (1)荞麦地里还有两个蝈蝈儿在叫唤,吱吱吱……叫得人心里痒抓抓的好喜欢。
  联系上下文,试着想象一下:听着蝈蝈儿叫,三黑想到了什么?(想到了小时候的生活,想到了被地主欺侮的日子,想到了未来美好的生活。) 引导学生联系写作背景理解,教师适当点拨。
  (2)默读第13~14节,说一说三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体会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设计意图:此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寻找相关的语句来体会三黑对土地的态度。通过有感情朗读体会三黑对土地的挚爱,对未来生活充满了向往。同时,围绕单元要素请学生说一说自己对土地的感受。
  四、体会写法,拓展链接










  《在希望的田野上》MV,学生欣赏感悟。
  ,指名读,齐读,体会歌词的意境美和给人带来的愉悦感。
  、赛读、男女生对读。
  ,体会音韵美给人们的鼓舞。
  。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篇略读课文是一首诗歌。学生与诗歌有一定的情感距离。在介绍了相关的背景资料后,学生更能真切地感受到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对土地的那份热爱。整个教学设计中,以读代讲,以读促悟,在有感情地朗读中,学生体会到三黑对土地的态度。在理解了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学生对土地有了新的认识,对土地的情感也更加深厚了。同时,在仿写诗歌的训练中,很多学生能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表达自己对土地的热爱与深情。
《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2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停顿。
  2、了解有关作者苏金伞的文学常识,了解土地改革的背景。
  3、体会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之情以及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之情。对脚下的土地有新的感受。
  
  1、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2、掌握诗歌的朗读方法,在朗读中品悟诗歌的语言特色。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师:土地,对农民来说,是“命根子”,是生存权益最集中的体现。土地,是农民的生存来源。今天,我们要学习著名诗人苏金伞的一首现代诗《三黑和土地》,来深切体会以诗歌主人公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对土地的那份感情。(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解读诗题:诗歌以“三黑和土地”为题,交代了写作对象,“三黑”是主人公,“土地”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
  3、背景介绍:本文选自《苏金伞诗选》。苏金伞从小生活在农村,能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作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苏金伞晚年对乡土的回忆,几乎触处皆诗。新中国成立前,在老解放区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新中国建立初期,在新近解放的地区继续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劳动人民重新获得宝贵的土地。本诗写于新中国土改时期,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们重获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诗歌,注意读准字音、读出感情,注意朗读节奏。(教师适时指导,引导学生边朗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
  2、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思考:诗歌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同桌讨论、交流)
  明确:这是一首格律化诗歌,共15节,每节四句,偶句押韵,诗句均齐,很是严整。诗歌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三、深入品析,讨论交流
  1、(指名朗读诗歌第1~3节)思考:农民和土地之间的关系,感受农民对土地有怎样的感情。(结合生活实际,自由交流)










  小结:诗歌第1节用旱天的鹅见了水的情景来比喻有了土地的农民的样子,充分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渴望,写出了农民对获得土地的迫切心情,也写出了农民内心极度的欢喜之情。喻体的选择和“连头带尾巴”这样的说法极具农村生活特色,语言显得朴实、亲切。第2节和第3节用了两个“恨不得”,表现了农民对土地的感情之深。
  2、师:三黑是千千万万的农民的代表,他又是怎样对待土地的?(自由朗读诗歌第4~15节)
  (1)重点句子理解。(课件出示,指名答)
  句子一:“从没睡过这么好的床”一句,有什么含义?
  明确:这句话写出了三黑对土地的珍视,土地失而复得之后,他沉浸在无限的喜悦之中。
  句子二:怎样理解“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们刚梳的头”?
  明确:“耙得又平又顺溜”用富有口语特点的语言写农村生活,很好地体现了苏金伞“坚持用生活中语言写诗,不矫揉造作,不故作深奥”的诗歌创作特点。
  (2)师:三黑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有怎样的感受?(同桌讨论交流)
  示例:三黑在自己的土地上劳动,感到那样的幸福和满足。他精心照料土地,甚至想象着才耙完的地已经开满荞麦花,这片土地是属于他的,他是土地的主人,这是自由的滋味。他可以任由蝈蝈在地里叫唤,还可以招呼小孩子来逮蝈蝈,他甚至对如何更好地耕种土地有新的`计划,他还想象着获得大丰收之后的甜蜜生活。他边劳动边尽情享受着重新获得土地之后的快乐。
  教师小结:三黑和所有农民一样,视土地为生命,在获得土地之后,他将自己的整个生命都投入到土地中去,精心地侍弄它,照料它。他是土地的主人,他想象着这片土地会带给他更多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3、师:诗歌塑造了三黑怎样的形象?(指名读,教师指导:读到特别能感动你的句子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感受。)
  明确:诗歌塑造了三黑这样一个勤劳的、深切热爱着土地的普通农民形象,表现了他在获得自己的土地之后无边的幸福感,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和憧憬。










  四、体会诗歌语言特色
  1、师:这首诗歌中,作者在表情达意上有哪些特色?试举例说明。(教师提示:如诗歌所用的修辞手法)
  明确:诗歌第5、6、7节,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三黑对土地的精心照料;第11、12节,采用今昔对比的手法,凸显了土地改革后,农民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之后的幸福感。
  2、体会诗歌的语言特点。
  小结:如苏金伞在1982年所写的《我与新诗》一文中,总结了他始终未改的诗歌观,即“始终保持着朴素无华的风格,争取做到深厚蕴含中透出清新;坚持用生活中的语言写诗,不矫情造作,不故作深奥,使人感到晦涩难懂;坚持现实主义。生活是诗的基础,诗是生活的升华。”
  五、拓展延伸
  思考: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分小组讨论,小组派代表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可以围绕土地的重要性,如何珍惜土地或者你对脚下的土地的理解等内容交流。
  六、教师小结
  诗歌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对土地失而复得的喜悦,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3
  文本分析:
  这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写于华北解放区的著名作品无疑属于新时代的歌声,它通过歌唱翻身农民的喜悦心情和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预示着新的社会制度的诞生和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将极大地解放农村的生产力。这是著名诗人苏金伞为土地革命树起的一座诗的纪念碑。诗歌情感真挚,语言直白质朴,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文字,感受主人公三黑这个典型的淳朴的农民形象,体会他对土地的热爱之情。










  教学目标:
  朗读诗歌,在朗读中品味诗歌直白质朴的语言特色。
  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体会农民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结合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对脚下的土地的感受。
  教学重点:
  品味诗歌直白质朴的语言特色,体会诗歌巧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和对比的写法来展现人物的喜悦心情的写作特色。
  教学难点:
  感受三黑这个典型的淳朴的农民形象,体会他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和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谈话激趣,引入文本。
  导语:同学们,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是我们出生、成长的地方,它无私地奉献自己的一切,只为了给我们提供衣食所需。离开了这片土地,我们将举步维艰、难以继日。三黑深爱着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当他真正拥有这片土地的时候,他不仅满怀喜悦,而且憧憬着未来通过辛勤的劳动过上了幸福美好的生活。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三黑和土地》(教师板书),感受翻身做主人的农民对土地的情思。










  出示课题,引导学生理解题目在文中的作用。
  明确:诗歌以“三黑和土地”为题,交代了写作对象和写作内容。“三黑”是主人公,“土地”是三黑赖以生存的支柱;这首诗主要写了三黑和土地的关系,展现了三黑对自己脚下的土地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了解学情
  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把诗歌读通顺。
  指名学生朗读自己印象深刻的内容,教师随机纠正字音。
  教师出示课件,介绍作者及文章的相关背景知识。
  苏金伞(1906—1997)
  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我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苏金伞于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代表作品有《地层下》《窗外》《鹁鸪鸟》等。
  写作背景苏金伞从小生长在农村,能深刻体会到农民对土地的挚爱,作为我国乡土诗派的代表人物,苏金伞晚年对乡土的回忆几乎处处皆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解放区进行的土地革命让劳动人民获得了宝贵的土地。本诗就再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
  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朗读课文,读出情感。
  提示:边朗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画面,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体会他获得土地后的喜悦心情,畅想他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可以读给同桌听,两人互相评价。
  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思考:这首诗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诗歌可以分为几部分?请给每部分概括一个小标题。
  (这首诗主要写了三黑分到了土地,他的生活和心理都发生了改变。诗歌表现了以三黑为代表的'农民真正获得属于自己的土地后的喜悦心情,抒发了农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展现了他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3节):写农民真正拥有了土地后异常欢喜的情景。
  第二部分(第4—8节):写三黑翻地耙地,同时欣赏着自己的土地和劳作。
  第三部分(第9—12节):以蝈蝈儿为线索,把三黑小时候和现在的生活、心情进行了对比。
  第四部分(第13—14节):写三黑的打算。
  第五部分(第15节):收束全诗,点明中心——翻身的人儿心里真甜。
  小标题示例:获得土地,异常欢喜;翻地耙地,愉快劳作;今昔对比,变化巨大;热爱土地,憧憬未来;翻身做主,心情甜蜜。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师生共学诗歌第一部分,感知农民与土地的关系。
  (1)学生快速默读诗歌第1—3节,思考:哪节诗清楚地告诉我们农民与土地的关系?(第1节诗。)
  (2)师生共同品读第1节诗。
  ①理解“农民一有了土地,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的含义。
  预设:这是诗歌的首句,具体阐述了农民和土地的关系。这里的“有了土地”具有深层的含义,结合本文的写作背景可知,“有了土地”指的是土地革命以后,农民实实在在地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土地。这和以前向地主租地当佃户,虽然“有了土地”但要向地主交租子不同;也和农民靠出卖劳动力给地主当雇农,地主说“这块地归你种吧”,这样也算是“有了土地”不同。现在,农民真正做了土地的主人,想在土地上种点啥就种啥,想怎么在土地上劳作就怎么劳作,所以他们“就把整个生命投入了土地”,期盼着土地能给他们带来幸福的生活。

2025年《三黑和土地》教学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平平库
  • 文件大小38 KB
  • 时间2025-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