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2025年《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合集篇 】是由【liuliu】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7】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合集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2025年《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合集篇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合集15篇
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具有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的特点。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
1、认识“古”、“诗”等13个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生字卡片,课件(课文插图,录音),学生自带水彩笔,做风筝的材料(棍子、彩薄布)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学了前面几篇课文,你觉得春天是怎样的?
(指名说)
2、古代的人也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好多的诗篇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下面我们学习第一首古诗,谁能读准?
(板书:春晓,指导读准“春”的读音)
二、初读感知
1、老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3、分小组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4、谁勇敢地站起来读给家长听听?
(可多请几位学生读)
三、再读感悟
1、出示课件(课文插图):
⑴ 你看到了什么?
(指名说)
⑵ 诗中哪里讲了鸟?读给大家听听。
(处处闻啼鸟)
⑶ 同学们,瞧(师指画面:动画演示鸟飞,鸟叫),你想说什么?
(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
⑷ 哪里讲了花?
(学生读出:花落知多少?)课件演示花落地的过程。
⑸ 学到这里,一个疑问难住了老师:花怎么顽皮地落到地上去了?请小朋友读读整首诗,用一句诗来告诉我。
(夜来风雨声)哦,我明白了,是夜晚风吹雨打的原因。
2、这么美的画面,大家一定很喜欢吧!那该怎样读这首诗呢?
3、指导朗读。
四、读诗想画面,指导背诵
1、把眼睛闭上,听老师读古诗,你的眼前浮现出什么?
2、指导背诵。
五、扩展活动
这么美丽的画面,拿出你们手中七彩的笔,画出七彩的春天吧!
第二课时
一、猜谜激趣
1、小朋友,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个谜语,请大家听清谜面:
一只蝴蝶轻轻飘,
顺着风儿上九霄。
一心向着云外飘,
可惜绳子栓住腰。
2、这是什么?
(指名说)
3、大家经常放风筝吗?觉得有趣吗?
(指名说)
二、揭题
1、出示课件(课文插图)
瞧,图上的几个小伙伴正玩得带劲呢!
2、诗人把他们写进一首诗中,大家想读读吗?
三、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同桌互相检查生字的读音,互相纠正读错的生字。
3、指名读,齐读。
四、图文对照,读中感悟
1、看图,几个小伙伴在干什么?大家看诗中是怎样写的?
(指名回答: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全班齐读。
3、看看图中的景物怎样?
(指名用自己的话说)
4、诗中是怎样写的?
(引出: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5、小伙伴在这么美的风景下放风筝,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诗人写成了一首富有情趣的诗,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吧!
五、读诗想画画,指导背诵
1、师配乐朗诵,小朋友闭上眼睛听,再说说刚才仿佛看到了什么。
2、看图背诵,全班齐背。
六、扩展活动
有条件的班级可小组合作制作风筝,开展放风筝活动。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2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3、《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三首古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朗读节奏参考: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理解诗意
1、老师范读古诗。要求学生边听边仔细看图、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2、学生讨论,对上面的问题发表见解。
3、质疑:
还有什么问题或哪些词语不理解?老师重点点拨理解“动客情”的意思。
(一是动思乡之情,二是勾起对童年往事的回忆。)
4、有感情朗读。
五、趣味活动
1、我说你读。方法:
⑴老师描述诗句的内容,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⑵老师点挂图上的景物,学生读出对应的诗句。
2、字条连诗。方法:
老师出示某句诗的字条,学生接续后面一句诗(多连几次,让学生基本会背)。
3、情境背诗。方法:
学生可自由下位,把诗背给最要好的同学听。
六、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3、自己练习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七、拓展阅读
《舟夜书所见》(清·查慎行)、《泊船瓜洲》(宋·王安石)、《杂诗》(唐·王维)
第二课时
一、课前游戏,复习导入
1、说说知道的传统节日,有哪些习俗。
(春节、中秋节、端午节、重阳节也可以以连线的方式出现节日、日期和习俗。)
2、小组比赛背诵《夜书所见》。
3、揭示课题《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理解“忆”的意思。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诗文,可轻读、大声读,可独自读、同桌齐读、小组合读。
2、检查朗读,先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
⑴出示生字卡片,读准字音。
⑵以指名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通古诗。
⑶让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和直觉读准节奏。
3、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古诗。可以自学,也可几个人合作学习;用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等方法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⑵交流学习收获。
⑶质疑:有什么不懂之处?老师重点指导“异乡”、“异客”的意思。
4、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感情。
三、趣味活动
1、卡片连词背诵。方法:
请学生把生字卡片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再连起来,试着背诵。
2、诗句连对。老师说诗句意思,学生背相应句子。
3、情境练背。学生当小小诗人,或加动作或加表情,先自己朗读再上台表演,达到背诵。
4、赛诗会,方法:
⑴集体赛:每个小组背一、两首古诗,一首课内的,一首课外的,看哪一组背得既响亮又流利。
⑵个人赛:每一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看谁背得最有感情。
四、当堂作业
1、出示生字卡片,组词朗读。
2、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
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重点指导“异、插”的写法。
3、学生练写生字,同桌交换,改正不足。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读懂诗句,
2、理解诗意。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
4、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5、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揭题。
2、读题。
3、注意“孟(mèng)”的读音及写法。
4、解题。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
5、“之”的意思。
二、交流搜集的有关资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么关系?
3、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
三、理解诗意
1、学生自学古诗。
自学要求: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熟读古诗,借助文后注解和字词典,理解字词,翻译诗句,做好
讲解古诗的准备。
2、检查交流自学情况。
(1)学生自愿或学习小组推荐。
(2)学讲解古诗。
教师注意指点,并点出这首诗中的几个关键的不易掌握的字词。“西辞”“尽”。
四、体会诗境
1、你认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想象描述“烟花三月”是一个什么样的图景。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春吗?为什么?
3、这时长江里是不是只有孟浩然的一只船?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4、李白站在岸边看好友孟浩然的船只由近而远,心里会想些什么?
5、借助插图体会诗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五、借助诗境,训练说写
1、引导:孟浩然是李白的老师、兄长、朋友,往日他们生活上相互照顾,学业上相互帮助,情
投意合,感情深厚,此刻分别,不知什么时候才能相见,黄鹤楼前两人分别的情景一定非常感人,同学们想象一下,他们的分别时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会是什么样的表情。我们能不能分角
色表演一下当时的情景呢?要演戏,先要有脚本,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集体合作为这段
情景的表演,写一个脚本,脚本要交待清楚事情发生的时间、环境,人们的动作、语言、表情等等。
2、学习小组合作撰写脚本。
3、学生自愿或推荐表演,表演后师生共同评议。
4、根据表演效果,重新修改脚本。
六、布置作业
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选择完成下面的作业: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2、《古诗三首》都写到了春天,说说三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
3、搜集并阅读有关友人送别的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
2025年《古诗两首》教学设计合集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