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5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docx


文档分类:外语学习 | 页数:约12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2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2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2025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是由【feifei】上传分享,文档一共【12】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2025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文章善于运用 设喻的方法。从文章末端看,孟子虽反对战争,却多次提到战争。这是为了迎合诸侯们的心理打个比方,以便有机会向诸侯们宣传自己的“仁政”主张。本内容由我跟大家分享《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欢迎大家学习与借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先秦:孟子及其弟子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如果)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注释
  (1) [天时]包括时令、气候,乃至政治形势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条件。
  (2)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 [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有所向,内部团结。
  (4)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城: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5)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 [环]围。
  (7) [之]代这座城
  (8) [而]连词表转折。
  (9) [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递进。
  (11)[是] 这。
  (12)[也] 表判断语气,“是”。
  (13)[非]不是。
  (14)[池]护城河。










  (15)[兵革]泛指武器装备。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16)[坚利]精良。坚,坚固。利,锋利。
  (17)[米粟]粮食。
  (18)[多]充足。
  (19)[委]放弃。
  (20)[而] 连词表顺承。
  (21)[去]离开。
  (22)[之] 代词,代“城”。
  (23)[故] 所以。
  (24)[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25)[以] 凭借。
  (26)[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封,划定。疆,边疆。界,界限。
  (27)[固]巩固。
  (28)[国]国防。
  (29)[山溪]山河。
  (30)[险] 险要。
  (31)[威] 震慑,树立威望。
  (32)[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此处特指君主。道,正义。下同。
  (33)[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34)[寡]少。
  (35)[之至]到达极点。
  (36)[畔]通“叛”,背叛。










  (37)[顺] 归顺,服从
  (38)[以] 凭借。
  (39)[之]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0)[故] 所以。
  (41)[有] 要么,或者。
  (4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4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44)[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文言现象
  一、通假字
  (1、畔(pàn、,通:“叛”,背叛。
  二、古今异义
  1、城
  古义:内城
  今义:城市
  2、池
  古义:护城河
  今义:水塘
  3、委
  古义:放弃
  今义:委屈、不甘心
  4、国










  古义:国防
  今义:国家
  5、亲戚
  古义:泛指内外亲属,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包括父母兄弟。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其他成员,亲属,不包括父母兄弟。
  6、去
  古义:离开
  今义:往、到
  7、域
  古义:这里用作动词,限制。
  今义:地域
  8、是
  古义:这
  今义:关系词。表示肯定判断之词
  9、兵
  古义:兵器
  今义:士兵
  10、然而
  古义:这样却
  今义:表转折的连词。
  三、一词多义
  1、利










  ⑴天时不如地利:有利条件
  ⑵兵革非不坚利:锐利
  2、之
  ⑴三里之城:的,助词
  ⑵多助之至:到
  ⑶天下顺之:代词,指得道者。
  ⑷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代指这座城
  3、时
  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气候,时令
  ⑵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机,机会
  ⑶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代,朝
  ⑷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当时的
  ⑸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季度,季节
  4、和
  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和谐,和乐
  ⑵春和景明:和煦
  5、去
  ⑴委而去之:离开,逃离,逃亡
  ⑵去死肌,杀三虫:除去,去掉
  ⑶西蜀之去南海:相距,远离
  ⑷公然抱茅入竹去:前往,到别处
  ⑸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也:距离










  6、胜
  ⑴环而攻之而不胜:取胜
  ⑵予观夫巴陵胜状:非常美好,美妙
  ⑶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完
  ⑷驴不胜怒,蹄之:能承担,能承受
  ⑸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胜过,超过
  7、固
  ⑴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使……巩固
  ⑵汝心之固,固不可彻:固执,顽固
  ⑶固以怪之矣:原来,本来
  ⑷君子固穷:安守,坚守
  8、亡
  ⑴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⑵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灭亡
  9、城
  ⑴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
  ⑵城非不高也:城墙
  10、而
  ⑴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转折
  ⑵委而去之,连词表顺承
  ⑶环而攻之而不胜,连词表修饰
  四、词类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巩固)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
  4、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名词用作动词,围。)
  五、特殊句式
  判断句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问题探究
  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文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
  本文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因此认定:“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不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这篇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逐层论证,层层深入。文章第1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接着运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突出了“人和”的重要;第4段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得“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2)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笔酣墨畅,结构缜密。
  (3)文章上部分运用举例说明,下部分运用对比论证方法,更加突出其论点。
  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应该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整体把握
  这篇短文一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人和”,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可见这一章不是论战争,而是讲民心向背的,是借战争论述实行“王道”(即“仁政”)的重要性。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
  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并用概括性很强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最主要的条件。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很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双重否定句,充分铺张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赏析
  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第一段作者提出中心论点用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相互比较组成。用两个“不如”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时反映孟子所说的“仁政”。三者之间的比较,实质上是重在前者与后者的比较,强调指出各种客观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的主观条件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在比较中立论,给人的印象极其深刻。句式相同,语气十分肯定,斩钉截铁,不容置疑。
  第二段,论证“天时地利人和”。以设置占天时者不能攻破占地利者为例,比较“天时”于“地利”的重要。“三里之城,七里之郭”说明城小而难守;“环而攻之”说明攻城者攻势强大,占有战斗的主动权;“而不胜”说明攻方失败。战斗会以弱者胜、强者败告终,作者认为攻防之所以敢大军压境,是因为在“天时”上占了优势,但守方可凭借“地利”进行抵抗;攻方久攻不下,军心涣散,必然失败。这样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第三段,论证“地利不如人和”。以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而终不能守为例,比较“地利”与“人和”的轻重。“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指明了守方具有优越的“地利”条件,本可以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但结果却“委而去之”,原因就在于内部不“和”,有好条件也发挥不了作用,反被虽无“地利”而有“人和”的攻者战胜,这就有力地说明了“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以上三段,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这一观点。最后段的作用是在前三段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道的意思为施行仁政)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到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最后一段绝非多余的闲笔。

2025年《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2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feifei
  • 文件大小33 KB
  • 时间2025-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