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5年《浣溪沙》阅读答案篇.docx


文档分类:外语学习 | 页数:约2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2025年《浣溪沙》阅读答案篇 】是由【xx】上传分享,文档一共【20】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浣溪沙》阅读答案篇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2025年《浣溪沙》阅读答案篇
《浣溪沙》阅读答案15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我们最熟悉的就是阅读答案了,阅读答案所涉及的内容可能只是某一知识体系中的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或某一知识点中的一部分内容,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大家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好的吗?以下是我为大家收集的《浣溪沙》阅读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浣溪沙》阅读答案1
  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②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
  注释: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古时农具)并肩而耕。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1)雨后置身于清新怡人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一场雨后,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净而无尘,作者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2分)(2)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收拾耦耕身,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熏,诗人自然是热爱这样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后一句又将这样的情感进一步深化。(3分)
  2.(1)比喻。光似泼气如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2)对偶。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两句形成工整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3)情景交融。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每点2分,术语1分,分析1分。另外答夸张、视觉嗅觉结合,分析合理也可以得分)










  
  :解答此题,最好能根据自己平时对作者的了解,再结合诗句大意进行分析。要注意作者在诗句中所选用的意象,比如软草、平莎、新、轻沙、走马、无尘、日暖、气如薰等词语,揣测诗人心情
  考点:。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解答此题,可主要从修辞方法的角度对词的下阕进行赏析。比如,光似泼气如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两句形成工整的对仗;等等,然后再分析它们的作用。此外,还应从情和景的结合角度分析。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赏析
  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严重春旱。当时有人传言:将虎头置于潭中,即可致雷雨。作为州官,苏轼曾依其说到离城东20里远的石 潭求雨,并作有《起伏龙行》诗以记其事。得雨后又赴石潭谢雨。其关怀民生之心,从这一求一谢中表露无遗。苏轼于谢雨道上作《浣溪沙》组词,共五首,描写了途中见闻和村野风光,具有清新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北宋农村词中的佳作,与他的其他题材和风格的词作皆是异样出色。此词是《浣溪沙》组词的最后一首,写词人巡视归来时的感想。
  词中表现了词人热爱农村,关心民生,与老百姓休戚与共的作风。作为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这首词之风朴实,格调清新,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有宋一代词风的变化和乡村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上片首二句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不仅写出草之软、沙之轻,而且写出作者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舒适轻松的感受。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经雨之后的道上,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层薄沙,经雨之后,净而无尘,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触此美景,作者情动于衷,遂脱口而出:何时收拾耦耕身?耦耕,指二人并耜而耕,典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长沮、桀溺是春秋末年的两个隐者。二人因见世道衰微,遂隐居不仕。此处收拾耦耕身,不仅表现出苏轼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是他政治上不得意的情况下,仕途坎坷、思想矛盾的一种反映。










  下片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二句,承上接转,将意境宕开,从道上写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春日的照耀之下,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诱人的绿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艾的薰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这两句对仗工整,且妙用点染之法。上写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画笔一点:光似泼则用大笔涂抹,尽力渲染,将春日雨过天晴后田野中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尽致;下句亦用点染之法,先点明风来蒿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气如薰。光似泼用实笔,气如薰用虚写。虚实相间,有色有香,并生妙趣。使君元是此中人结句,画龙点睛,为升华之笔。它既道出了作者收拾耦耕身的思想本源,又将作者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之情更进一步深化。作者身为使君,却能不忘他元是此中人,且乐于如此,确实难能可贵。细味其词,盖有三意:其一,苏轼早年即倾慕庄子,志于逍遥逸世,见此景此境,益坚其志;其二,苏轼虽久慕此境,不意长期错入仕途,此时重睹此景,不禁有怅然若失之感,对其久困官场,也不免有后悔之意;其三,苏轼虽感悔意,但念及人生志趣尤在及时把握,则迷途知返,犹尝未晚,是又信心再起,归宿重定。一句之中,写尽种种人生滋味,用笔简约而意趣丰盈,可见苏轼心理世界之丰富复杂。然其对田园生活的讴歌和对归耕桑麻的向往,是昭昭乎情见于辞的。
  这首词结构既不同于前四首,也与一般同类词的结构不同。前四首《浣溪沙》词全是写景叙事,并不直接抒情、议论,而是于字行之间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这首用写景和抒情互相错综层递的形式来写。










  上片首二句写作者于道中所见之景,接着触景生情,自然逗出他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下片首二句写作者所见田园之景,又自然触景生情,照应何时收拾耦耕身而想到自己元是此中人。这样写,不仅使全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而且使词情逐层深化升华。特别软草平莎过雨新二句、日暖桑麻光似泼二句更是出神入化,有含蓄隽永之妙。
《浣溪沙》阅读答案2
  浣溪沙洞庭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①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①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1)请简要说明上片中尽字的作用。(3分)
  答:由江到湖,交待词人行踪,自然引出下面描绘的洞庭美景。(每点1分,共3分)
  (2)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词的下片。(5分)
  答:动静结合,静中见动,展现了优美的境界,表现出作者的愉悦之情。(1分)头两句,水湾倒映出红蓼是静,波纹荡漾则为纹缬乱,跃出水面之鱼才会双尾玉刀明,自然有动。(2分)最后一句,疏星淡月倒影湖中,水中船影浸盖着星空倒影,静美无比,表达出作者喜爱流连自然界的心态。(2分)(如能联系作者生平,答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出凄凉之情也可。)
  阅读练习二
  1.这首词的上阙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4分)
  2.词的下阙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出两例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答案:上阙写了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平静的湖面、停泊的晚舟等景物;描绘了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2.答案:①动静结合,明是跃出水面之鱼,在这样的安静的环境中,静中见动。②比喻、对比,将双尾白鱼比作玉刀,既写出鱼的特征,也和红蓼形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给人强烈的色彩感。③想象。停船之时是傍晚,而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直接转入夜景,在想象中展现出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的优美境界。(只要任意举出两种手法即可)
  翻译:
  从湘江走到尽头便抵达了洞庭湖,楚天辽阔,远处是数座青翠的山峰。傍晚的湖面,风平浪静,船头旌旗上的飘带纹丝不动。水湾处红色的蓼草就像纷乱的丝织品,跃出水面的双尾白鱼就像玉刀一样明亮。夜深渐凉,停泊下来的船的影子遮盖了稀疏的星星的倒影。
  赏析:
  浣溪沙洞庭是由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张孝祥所作的词,,显示出流恋自然界的心态。
  这首词是张孝祥在公元1168年(宋孝宗乾道四年),由知潭州(今湖南长沙)调知荆南(荆州,今湖北江陵)兼荆湖北路安抚使时,洞湘江入沿庭湖所作。他前年为谏官所劾,罢任北归,也曾泛湘江而至洞庭,作《念奴娇过洞庭》词,有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等语,流露出一种疾俗愤世的情绪,这一首写得心气平和多了。他从长沙出发,舟行至洞庭湖,前一段路程以行尽潇湘一笔带过,到洞庭三字引出下文。楚天阔处数峰青一句,写洞庭湖全景恰到好处。范仲淹《岳阳楼记》云: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是在岳阳楼上俯视洞庭之景。词人泊舟湖中,不复写湖之大如何如何,只说四围广阔,远处峰青,则规模可见,气象可想。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旗梢,即旗旓。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表明此刻的湖面,风平浪静,所以出现傍晚水波平静的景象,唯有鳞鳞细浪了。这样夕阳斜照湖面停泊的船舟,与辽阔的楚天,青色的山峰,共同构成一幅境界开阔而又幽静的山水画面。










  下片写停船后泛览湖景所见。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两句,不仅对仗工整,而且随着视野的转换,显示出另一番情趣,并给人一种红白鲜明的色彩感。红蓼,指生于水边的红色蓼草。南宋朱弁《曲洧旧闻》卷四云:红蓼,即《诗》所谓游龙也。俗呼水红。江东人别泽蓼,呼之为火蓼。唐代诗人杜牧《歙州卢中丞见惠名酝》:犹念悲秋分赐,夹溪红蓼映风蒲。而词中的红蓼与白鱼相对,更感到作者的构思精巧,观察入微。词人既写了远处一条水湾倒映出的红蓼图,又写了玉刀似的双尾白鱼。鱼称双尾而明,是跃出水面之鱼,静中见动。也有一种说法,白鱼双尾玉刀明指的是映在水中的弯月如同白色的双尾鱼,也好像闪耀着光芒的玉刀。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收结,尤耐人寻味。
  这里作者变换出另一幅画面,而思绪已超越了时空对念的限制,直接转入夜景,使读者有更多的想象余地来思考这个过程。再从画面本身来看,是从行舟夜泊的角度落笔,摄取大自然中富有代表性的两种景象:一是疏星淡月,倒影湖中;二是水中船影遮盖着星空倒影。这不仅与前面的楚天阔、晚波平的自然景象相呼应,而且充分地展现了优美的词境。夜凉二字,既是词人的直感,又显示出流恋自然界的心态。
《浣溪沙》阅读答案3
  ,然后回答问题。(7分)
  浣溪沙
  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这种情感是通过哪些表现出来的?(3分)
  (2)“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比喻句,今人沈祖芬在《宋词赏析》中将其称为“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在何处?(4分)










  答案:
  10.(1)①:淡淡的忧愁。(1分)②:是通过“轻寒”“晓阴”“淡烟”“丝雨”“如梦的飞花”等这些词语表现出来的。(1分);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表现出来的。(1分)
  (2)它的奇,表现在:①“飞花”和“梦”本不相似,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2分)②,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用倒喻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2分)
《浣溪沙》阅读答案4
  试题内容: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浣溪沙苏轼软草平莎①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②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③元是此中人。注释:①莎,指莎草,多年生草木。②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③使君,指作者自己。
  8.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5分)
  9. 词的下阕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试题答案:
  8.(1)雨后置身于清新怡人环境之中的愉悦、惬意。一场雨后,“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净而无尘,作者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2分)
  (2)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希冀归耕田园的愿望。“收拾耦耕身”,表现出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雨后桑麻蓬勃生长,蒿艾香气如熏,诗人自然是热爱这样的景色和生活的,最后一句又将这样的情感进一步深化。(3分)










  )比喻。“光似泼”“气如熏”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雨后天晴田野里的蓬勃景象;(2)对偶。“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两句形成工整的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3)情景交融。清新、蓬勃的田野景色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每点2分,术语1分,分析1分。另外答夸张、视觉嗅觉结合,分析合理也可以得分)
《浣溪沙》阅读答案5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写出下列词句的含义。
  (1)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夕阳西下几时回?”这句寓情于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句看似写实,实中有虚,有情有理。请问什么是情?什么是理?
  4.“小园香径独徘徊”与词中哪一句相呼应?为什么?
  参考答案:
  1.(1)一曲新词,一杯酒,想起去年和今年一样的暮春天气,一样的'楼台亭阁。
  (2)花凋落了,我很无奈,似曾相识的大雁飞回来了。
  (意思对即可)
  2.感叹年华将逝的情感。(意思对即可)










  3.情:叹惜“花落去”,借“燕归来”抒写美好的事物。理:人事兴哀,无往不复。(意思对即可)
  4.无可奈何花落去
《浣溪沙》阅读答案6
  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杆,想君思我锦衾寒。
  咫尺画堂深似海,忆来惟把旧书看,几时携手入长安。
  唐圭璋评论此词:“文字全用赋体白描,不着粉泽,而沉哀入骨,宛转动人。”试结合全词逐层分析。(6分)
  ①先写己之忆人。从己方铺墨,“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栏干”,夜不能寐,借月寄情,睹物思人。②再悬想人之忆己。“想君思我锦衾寒”,悬想对方也在牵挂自己,为“我”锦衾寒的境况担忧,曲折达意,更有动人。③再极写相见之难。“咫尺画堂深似海”写咫尺天涯,万般无奈,别样滋味。“忆来惟把旧书看”,怀念逝去的幸福时光。曾经相约“携手入长安”之事,明知不可能,偏再问“几时”成行,表面平淡无痕,。
《浣溪沙》阅读答案7
  浣溪沙(周邦彦)
  水涨鱼天拍柳桥,云鸠拖雨过江皋①。一番春信入东郊。
  闲碾凤团②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又移日影上花梢。
  ①云鸠:形容云色如黑色的鸠。江皋:江岸。②凤团:一种名茶。
  (1)请分析本词第二句中“拖”字的妙处。(3分)
  答:
  (2)请找出下片中能表现词人情思的词语(至少两个),结合词句分析词人的思想情感。(5分)










  答:
  参考答案:
  12.(1)“拖”写黑云的移动(1分)。用拟人的手法(1分),写出了云带雨来移过江岸的情景。墨云似乎有意拖动着春雨,很有情味(1分)。
  (2)“闲”“静”“又”(答出两个即得2分)。“闲”字:看似悠闲,实则是词人短梦后心有愁思难以遣除,所以借饮茶来消解梦后的惘然。“静”字:燕子筑巢的忙与人的静形成对比,暗示词人无聊的心绪:大好春光而无事可为。“又”字:时光流转,不知觉间,日影又已移上花梢。一个“又”字,暗示无事可为,每日空对春光的伤感。(答到意思即可)
  
  开篇便春意盎然。“水涨鱼天拍柳桥”。水涨,点春讯。春来涨潮,浮起了鱼天,水与岸齐,拍打着柳桥。鱼游于水,如翔于天,可见当涨潮托起春水之后,那春水仍是莹澈空明。“云鸠拖雨过江皋”,云鸠形容墨云行雨,其色如鸠。上句写春水空明,此句写春江烟雨,一阴一晴,阴晴不定,正是春天的特征之一。“一番春信入东郊”,春从东来,东郊先得春信,这是词人下笔极细致之处。
  下片从江郊转为室内。“闲碾凤团消短梦,静看燕子垒新巢。”上句写自己沏茶。春日人常渴睡,短梦常有。饮茶之意,在破睡提神。句首下一“闲”字,语似不经意,实则大可玩味。方才一晌短梦,竟有难遣之愁,。下句写燕子垒巢。燕子极忙,词人则静。下一“静”字,暗示词人无聊的心绪:大好春光而无所作为。结句转为室外,“又看日影上花梢”。时光流转,不知不觉,日影又已移上花梢。一“又”字,则隐然可见日日空对春光之意。下片三句首字所下之“闲”字 、“静”字、“又”字,词人心头不忍时光白白流逝的愁怨不难体味。这种淡淡的哀怨,实是一种普遍的人生情绪。
《浣溪沙》阅读答案8

2025年《浣溪沙》阅读答案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
  • 文件大小45 KB
  • 时间2025-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