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2025年《秋兴八首》全诗翻译赏析.docx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该【2025年《秋兴八首》全诗翻译赏析 】是由【448】上传分享,文档一共【6】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2025年《秋兴八首》全诗翻译赏析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









2025年《秋兴八首》全诗翻译赏析
《秋兴八首》全诗翻译赏析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古诗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的《秋兴八首》全诗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
  《秋兴八首》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1,巫山巫峡气萧森2。
  江间波浪兼天涌3,塞上风云接地阴4。
  丛菊两开他日泪5,孤舟一系故园心6。
  寒衣处处催刀尺7,白帝城高急暮砧8。
  注释:
  :的霜露,因其白,故以玉喻之。凋伤:使草木凋落衰败。
  :即指夔州(今奉节)一带的和峡谷。萧森:萧瑟阴森。
  :波浪滔天。
  :指巫山。接地阴:风云盖地。“接地”又作“匝地”。
  :杜甫此前一年秋天在云安,此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故云“两开”。“开”字双关,一谓开,又言泪眼开。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
  :此处当指长安。
  :指赶裁冬衣。“处处催”,见得家家如此。
  :即今奉节城,在瞿塘峡上口北岸的山上,与夔门隔岸相对。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 砧:捣衣石。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捣衣石。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这两句写暮秋游子的之情——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都是那么急急促促。农家妇女以悲痛的心情,拿起她们的裁尺和剪刀,赶制着给征戍人们御寒的衣服。清凄砧声,烘托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抒发了诗人的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参考译文:
  枫树在深秋露水的侵蚀下逐渐凋零、残伤,巫山和巫峡也笼罩在萧瑟阴森的迷雾中。巫峡里面波浪滔天,上空的乌云则像是要压到地面上来似的,天地一片阴沉。花开花落已两载,看着盛开的花,想到两年未曾回家,就不免伤心落泪。小船还系在岸边,虽然我不能东归,飘零在外的我,心却长系故园。又在赶制冬天御寒的衣服了,白帝城上捣制寒衣的砧声一阵紧似一阵。看来又一年过去了,我对故乡的也愈加凝重,愈加深沉。
  背景: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感发诗兴,故曰“秋兴”。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弃官,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所,当此秋风萧飒之时,不免触景生情。因写下这组诗。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难以复兴了。此时,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心境是非常寂寞、抑郁的。
  赏析1:
  《秋兴八首》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寓居四川夔州时写下来的以想望长安为主题的一组七律,它是杜集中七律的代表作。第一首是组诗的序曲,通过对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抒发了诗人忧国之情和孤独抑郁之感。










  全诗以“秋”作为统帅,写暮年飘泊、老病交加、羁旅江湖,面对满目萧瑟的秋景而引起的国家兴衰、身世蹉跎的感慨;写长安盛世的回忆,今昔对比所引起的哀伤;写关注国家的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只能遥忆京华的忧愁抑郁。
  全诗于凄清哀怨中,具沉雄博丽的意境。格律精工,词彩华茂,沉郁顿挫,悲壮凄凉意境深宏,读来令人荡气回肠,最典型地表现了杜律的特有风格,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首章对秋而伤羁旅,是全诗的序曲,总写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用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景物环境衬托诗人焦虑抑郁、伤国伤时的心情。亮出了“身在夔州,心系长安”的主题。
  起笔开门见山叙物之中点明地点时间。“玉露”即,秋天,草木摇落,白露为霜。“巫山巫峡”,诗人所在。二句下字密重,用“凋伤”、“萧森”给意境笼罩着败落景象,气氛阴沉,定下全诗感情基调。
  接着用对偶句展开“气萧森”的悲壮景象。“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波浪在地而兼天涌,风云在天而接地阴,可见整个天地之间风云波浪,极言阴晦萧森之状。万里长江滚滚而来,波涛汹涌,天翻地覆,是眼前的实景;“塞上风云”既写景物也寓时事。当时土蕃入侵,边关吃紧,处处是阴暗的战云,虚实兼之。此联景物描绘之中,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和时局那种动荡不安、前途未卜的处境和作者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与郁勃不平之气。把峡谷深秋、个人身世、国家沦丧囊括其中,波澜壮阔,哀感深沉。
  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直接,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与上二句交叉承接,“丛菊”承“塞上”句,“孤舟”承“江间”句。“他日”即往日,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此日在夔州,均对丛菊,故云“两开”,“丛菊两开他日泪”,表明去年对丛菊掉泪,今年又对丛菊掉泪;两开而字,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足见羁留夔州心情的凄伤。“故园心”,实即思念长安之心。“系”字亦双关词语: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念长安,系于故园。从云安到夔州苦苦挣扎了两年,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诗人《客社》一诗亦云:“南菊再逢人病卧”,《九日》又云:“系舟身万里”,均可参读。此处写得深沉含蓄,耐人寻味。身在夔州,心系故园,为下七首张目。










  尾联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西风凛冽,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意味冬日即将来临,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白帝城在东,夔州府在西,诗人身在夔州,听到白帝城传来的砧杵之声。砧杵声是妇女制裁棉衣时,槌捣衣服的声音。砧即捣衣之石。此诗末二句,关合全诗,回到景物,时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客子羁旅之情更见艰难,故能结上生下,下面接着写夔州孤城,一气联。
  赏析2:
  现存杜甫的七言律诗有一百五十余首,多数写于诗人晚年,即旅居成都及羁留夔州其间。夔州的七言律诗以沉雄悲壮、苍劲凝炼著称。
  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763)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朝已难复兴。永泰元年(765)严武病逝,杜甫在成都的生活失去凭依,遂卖船东下,准备出川。次年(大历元年——766)春末携家来到夔州。因时局不稳,不能北返,滞留夔州近两年。国军日哀,诗人晚年多病,加之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夔州时期,诗人心境异常寂寞。《秋兴》是杜甫七言律诗的代表作品之一。写于大历元年秋,时诗人寄居西阁客堂。西阁地处夔州山麓,俯视大江,两岸绝壁对峙,江流湍急。
  《秋兴》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组诗,八首犹如大型抒情乐曲的八个乐章。它以忧念国家为主题,以夔州萧瑟的秋色,清凄的秋声,诗人暮年多病,羁旅的苦况、关心国运盛哀的深情为基调。八首互相支撑,构成整体。悲壮苍凉,意境深闳。但组诗的每一首诗,以自己独有的表现手法,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色调表现基调的思想情绪。因之,它又有相对的独立性。这里选的是第一首诗,是组诗的序曲。全诗因秋起兴,通过巫山巫峡的秋色、秋声的形象描绘,烘托出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环境气氛,令人感到秋色、秋声扑面惊心,更好地表现了诗人羁旅的孤寂抑郁。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意思说霜露凋残了夔州江滨的枫林,巫山巫峡一派萧森气象。这是诗人站在山麓远望,突出感受到的。玉露即白露,玉露凋残枫林,点明秋已深,满目萧瑟。第二句,从大处落笔,把握巫山巫峡深秋特有的气象和诗人的迷惘不安。有了第二句,诗的意境扩展开来,诗有了气势,也写出了诗人的心态。“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两句,以豪迈宏阔写风云变化和哀伤。江间,指长江巫峡。塞上,指巫山关塞,江间、塞上,点出夔州的山和水。浪涌、风云,紧扣秋色。江间波滔汹涌,上及于天,仿佛天也在翻动,巫山风云下及于地,似与地下阴气相接。前一句由下及上,后一句由上接下,波浪滔天,风云匝地,秋日萧森之气充塞于巫山巫峡。这两句是前面“气萧森”的具体化。我们感到这两句的形象有力,内容丰富,意境开阔,因为诗人不是简单地再现眼见耳闻,不是单纯描摹江流湍急、山塞风云和巫峡深秋的外貌特征,而是着力表现它们内在的精神,赋予江水、风云以某种性格,这就是天上地下,江间关塞,到处是惊风骇浪,动荡不安,萧条阴晦,不见天日。同时,它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极度不安,翻腾起伏的忧思和胸中的郁勃不平,也象征了国家局势的变易无常和臲硊不安的前途。这种既掌握景物特点,又把自己生活经验中最深刻的思想感情融会进去,以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使被描绘的景有了生命,而作者企图表现的情有所附丽。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语简意繁,心情寂苦而意境奔阔。
  五、六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丛菊两开,指离开成都东归的旅途中两次见到菊花。去年秋,诗人因病滞居云阳,今年秋,又以道路阻隔淹留夔州,丛菊两开,合云阳与夔州为两秋,他日泪,即前日之泪。前日因见菊花而落泪,现在又见菊开,不禁洒落前日曾流之泪。这泪,是漂泊思乡之泪,也是见菊开始悟岁月易逝,深感人生蹉跎的半辛酸之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意思是没料到船一系缆江边就长期不行,而思故园之心也似被牢牢拴住,心境得不到片刻舒展。故园心,是思乡之心,也含有思故国之心。第七、八句:“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急切的暮砧声把诗人从对故园的沉缅唤醒,回到夔州的“系舟身万里”(杜诗《九日》),深秋客无衣的现实之中。刀尺,指剪裁;砧,捣衣石砧。古人制作塞衣,通常先把衣料在砧上捣平,然后裁缝。处处催刀尺,家家赶制寒衣,捣衣声此起彼伏,这种带有季节性的习俗,常给征人、思妇的心灵上增添几分感伤。古典诗歌中常用以寄寓怀人思乡的情绪。这首诗在薄暮白帝城急促的捣衣声中结束,而诗人羁旅天涯的无穷忧思却随着砧声在巫山巫峡中扩展、延伸。










  前人用“沉郁顿挫”四个字概括杜诗的主要艺术风格,在他的七言律诗中,这首诗就充分显示了这种艺术风格。

2025年《秋兴八首》全诗翻译赏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448
  • 文件大小30 KB
  • 时间2025-0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