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基于意义的翻译(31、32章) 】是由【1485173816】上传分享,文档一共【41】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基于意义的翻译(31、32章)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基于意义的翻译
之
粘连性与强调性
HYZ*05-06-15
翻译讲究遣词造句与谋篇。它们是整体和局部的关系。谋篇要靠遣词造句来实现,而遣词造句要考虑谋篇的需要。
第31章和第32章拟就翻译时应注意的两个方面(粘连性和强调性)略作说明。
第31章 粘连性(cohesion)
第32章 强调性(prominence)
第31章 粘连性(cohesion)
文字的粘连性主要通过语法手段和词汇手段来实现。
语法手段:复现、关系结构和语义域。
词汇手段:替换词、代词、回指和连词等。
这些手段形成一个有形的网络,使篇章的各组成部分有机地衔接起来,从而增强整个篇章的内聚力。
深层结构(语义结构)的粘连手段
表层结构(词汇)的粘连手段
深层结构(语义结构)的 粘连手段
1.三种手段:
关系结构(见第29章)
复现
语义域
2.复现:某语段中主题(参与者,场景,事件……)的多次出现。
(1)某语段中有一个主要参与者Peter。只要他一直充当这个角色,则此语段就存在一个参与者(Peter)复现。
(2)如果某事件先发生在户内,再转移到户外,则此语段就存在两个地点复现:户内的和户外的。
3.复现现象中的难题:复现冲突
一个语段可能含有多个参与者,多个场景或多个事件。它们会造成复现冲突。如,一个参与者多次出现就形成参与者复现。如果此语段中还有第二个参与者,则它的出现就会割裂第一参与者复现,从而造成第一参与者复现冲突。
如果翻译时不能解决复现冲突问题,则译文的主题会反复改变,译文也就缺少了粘连性。
4.对策
要解决复现冲突问题,译者可以画一张原文的复现关系变化图,标出各个复现成分,以及它们的转换位置。这样,译者在翻译时就会留意复现成分的转换,在恰当的地方用得体的目标语形式实现这种转换。从而确保译文的粘连性。
5.例:
。
左图:直接在原文中标出各复现成分。实线-man,虚线-frog,波浪线-toad。
右图:先标出复现成分及其首次出现的位置,然后画出复现范围。如:man(第一参与者)在原文的第2行首次出现,它的复现范围是第2行到最后一行;frog(第二参与者)首次出现在第6行,复现范围是第6-16行。
与左图相比,右图简洁明了,展示了参与者复现(man, frog, toad),地点复现(river, house)和事件复现(trail to home)。它提醒译者注意复现成分的转换,用自然的目标语来翻译。
基于意义的翻译(31、32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