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出血和凝血机制的介绍 】是由【88jmni97】上传分享,文档一共【54】页,该文档可以免费在线阅读,需要了解更多关于【出血和凝血机制的介绍 】的内容,可以使用淘豆网的站内搜索功能,选择自己适合的文档,以下文字是截取该文章内的部分文字,如需要获得完整电子版,请下载此文档到您的设备,方便您编辑和打印。出凝血监测
危重病医学教研室
2022 - 2023
#2022
生理情况下,血液在循环系统中流动,一方面必须保持流体状态下不发生凝固;另一方面,一旦发生创伤,即可通过正常止血机制达到止血目的。
正常止血机制包括:血管收缩与血小板反应、凝血与抗凝系统、纤溶系统。
正常情况下,凝血和抗凝系统保持动态平衡,平衡失调即导致异常的出血或血栓形成。
第一节 概述
围手术期,由于原发疾病、基础疾病、手术麻醉应缴、手术大出血后大量输血输液及手术后严重并发症等因素,可通过影响小血管功能、血小板数量与功能、凝血/抗凝机制及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等几个止血机制,造成出血或血栓形成。所以,对出凝血功能的评价及临床与实验室监测贯穿于整个围手术期,以便及时了解病情变化,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本章主要介绍出凝血异常的临床监测、实验室监测以及出凝血监测的临床应用。
1
2
正常止血和凝血机制
止血机制
血管因素
血小板因素
凝血因素
(一)血管因素
血管损伤
血管收缩 胶原暴露 组织因子释放 出血
因子Ⅻ激活
5-HT 血小板粘附 内外源性凝血 血管外
TXA2 聚集 系统激活 血肿压迫
释放
血流缓慢
血小板血栓 止血血栓 止血
01
血管损伤 血小板聚集 白色血栓
03
血小板膜磷脂 花生四稀酸 血栓烷
05
血小板聚集 血管收缩 止血
02
磷脂酶
04
(TXA2)
(二)血小板因素
聚集变形的血小板膜磷脂重排提供了凝血过程所需的磷脂表面PF3。
组织损伤、组织因子释放。
在血栓收缩蛋白作用下,红细胞、白细胞阻留于纤维蛋白网,形成红色血栓,紧贴血管壁,堵住伤口,达到止血。
因子Ⅻ与胶原纤维接触,启动内、外源性凝血系统,形成白色血栓为核心的纤维蛋白网。
03
01
02
04
(三)凝血因素
正常凝血机制
凝血因子: 凝血酶
因子:I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A、B肽
Ca2+
纤维蛋白单体
纤维蛋白聚合体
二、凝血机制
II (凝血酶原)
Xa
凝血酶原 凝血酶
AT-III
肽段F 1+2 蛋白C
蛋白S
III(组织因子)
IV(钙离子)
V(不稳定因子)
VII(稳定因子)
01
决定PT(prothrombin time)值
02
V-k 肝功能
03
输注新鲜血浆可纠正 VII
04
VIII (血友病甲因子)
05
IX(血小板复合因子II)
06
X(stuart-prower因子)
07
出血和凝血机制的介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