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州生态农业产业化路径思考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在农村推行和普及农业的现代化、社会化、市场化、工业化及企业化。贺州是我区生态文明示范市试点城市,对于这样一个比较典型的传统农业大市,发展生态农业,生产绿色农产品,走循环经济的道路,就必须通过推行农业企业化经营与产业化生产等有效模式来运作完成。
【关键词】贺州生态农业生态文明产业化
今年9月底,广西区党委书记郭声琨在贺州考察时指出:要把生态保护作为第一道红线,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要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率先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市。生态优势已成为贺州最具核心竞争力的特色品牌和城市名片。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能不能坚持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关系到有没有正确政绩观的问题。一定要牢固树立经济发展是政绩,保护环境更是政绩的观念,把生态建设作最大的民生、最直接的民生来抓实抓好。
贺州是一片原生态绿洲,植被完好、山清水秀空气鲜。森林覆盖率之高国内罕见,森林之城、田园都市是贺州的一个鲜明的特色,绿色优势,生态优势已成为贺州最具核心竞争力的特色品牌。贺州背靠大西南,面向粤港澳,正处于粤港澳经济圈和大桂林旅游经济圈交叠核心区,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既是大西南东进粤港澳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之一,也是广西接纳海外及大陆沿海经济辐射与产业转移的前沿地带。贺州具有广西通往粤港澳经济区桥头堡的定位,以打通道、降门槛、引项目、建基地为手段,主动接受泛珠三角地区辐射,接纳泛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成为泛珠三角区域各路资本关注的焦点。贺州市具有发展农业的绿色生态优势,同时地处工业发达地区广东省的后院,这也使贺州农业能直接对接着粤、港、澳市场,贺州农业由此有着一个巨大的消费群体,可以围绕现有的农业生态资源来规划发展特色产业化农业。
2. 打造粤港澳生态农业基地
贺州市地处湘、粤、桂三省(区)结合部,辖八步区、平桂区、钟山县、昭平县和富川瑶族自治县,其中耕地140万亩,全市总人口约 215万,其中农业人口180万,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农业大市。目前,全市常年蔬菜种植面积90万亩,产量达170万吨,水果面积30万亩,产量达20多万吨。蔬菜业、水果业已成为贺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贺州市地处沿海发达地区与内地的连接带,发展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市场优势和技术优势。贺州地处中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极端最低气温-2℃,无霜期319天,㎜左右,雨热同季,年日照时数1580小时,有效积温为6366,9—℃。气候与生态优势明显。贺州市生产的农副产品70%以上源源不断地销往粤、港、澳地区仍是供不应求,而每年约有80万吨蔬菜、300万头生猪和上千万羽家禽的农副产品输出,已使贺州成为了珠江三角洲的重要菜篮子生产供应基地,也是基于这个缘故贺州也成为广西最大的商品蔬菜生产基地和广西最大的梅李生产基地、脐橙生产基地。随着贺州
“十一五”规划中农业战略规划的实施,100万亩公害农产品产地建设,全市70%以上农产品实行标准化生产,所有农产品基本实现无公害化生产,将使贺州农产品在市场上更具竞争力。与此同时,作为泛珠三角的重要菜篮子基地,贺州市生产的农副产品只有30%供应当
贺州生态农业产业化路径思考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