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礼仪》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概述
人在从事着社会活动中,其行为一般都要受到社会规范和道德规范的约束或制约. 所谓规范,就是规则和标准
社会规范:是指人们社会行为的规矩,社会活动的准则
风俗:自发的行为规范被众多人反复不断的长期循环,便成为风俗;
道德规范:是一定社会用于调节人与人之间,个人于社会之间、国家与民族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评价标准:善与恶、正义与邪恶、公正于偏私。
法律规范:是指通过国家的立法机关指定的或者任课的,用以指导、约束人们行为的一种准则。
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结合护理工作的特点,提倡礼仪文化,注重护士的道德修养,规范个人行为,都将有提高护士的综合素质,从而进一步提高护理工作的服务质量。
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一)礼仪的起源:
中国自古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其漫长的礼仪发展史大致可以分为礼仪的萌芽时期、礼仪的草创时期、礼仪的形成时期、礼仪的发展和变革时期、礼仪的强化时期、礼仪的衰落时期、现代礼仪时期和当代礼仪时期等8个时期。礼仪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零散到完整的渐进过程。
1,礼仪的萌芽时期(公元前5万年—公元前1万年)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在长达1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历史中,人类逐渐开化。在原始社会中、晚期(约旧石器时代)出现了早起礼仪的萌芽。例如,,就已经知道了打扮自己。他们用穿孔的兽牙、石珠作为装饰品,挂在脖子上。而他们去世的族人身边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这是亦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葬礼仪式。
2,礼仪的草创时期(公元1万年—公元前22世纪)
公元前1万年左右,人类进入了新石器时代,不仅能制作精细的魔光石器,并开始农耕和畜牧。在其后数千年岁月里,原始礼仪渐具雏形。当时人们已经注意了尊卑有序,男女有别。长辈坐上席,晚辈坐下席;男子坐左边,女子坐又变等礼仪日趋明确
3,礼仪形成时期:夏、商、西周三代(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771年)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把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成符合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礼仪,礼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在这个阶段,中国第一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国家礼仪与制度。古代的礼仪典籍多纂修于这一时期,例如周代的《周礼》《仪礼》《礼记》就是我国最早的礼仪学专著。
4,礼仪的发展、变革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前221年,东周时期)
西周末期,王室衰微,诸侯纷起争霸。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承继西周的东周王朝已无力全面恪守传统礼制,出现了所谓“礼崩乐坏”的局面。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在此期间,相继涌现出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巨人,发展和革新了礼仪理论。
孔子
5、礼仪的强化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1796年)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最终吞并六国,统一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始皇在全国推行“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秦朝制定的集权制度,成为后来延续两千余年的封建体制的基础。
西汉初期,叔孙通协助汉高帝刘邦制定了朝礼之仪,突出发展了礼的仪式和礼节。而西汉思想家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年),把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系统化,提出“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天人感应”之说。(《汉书·董仲舒传》)他把儒家礼仪具体概况为“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汉武帝刘彻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礼教成为定制。。
护理礼仪第一章《绪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