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与环境的互动——论人性的不可靠论文.doc


文档分类:论文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人与环境的互动——论人性的不可靠论文.doc人与环境的互动——论人性的不可靠论文
..毕业关于人论,即包括对人的本性、人的异化及人的社会化的研究是政治学的基本政治问题之一。换言之:按照刘军宁先生的说法,一种系统的人性学说至少要涵盖以下诸问题:1)人究竟有没有本性,人的本性是一种客观实在,还是一片空白?2)人的本性是固定不变的、永恒的、还是在不断变化、任人改造的?3)所有的人在本性上是平等相同的,还是各有差异?4)人性是否具有道德属性,是价值负载的(value-laden),还是中性自在的《value-freeandneutral》?5)人的堕落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毕业,还是在自己?
这是一个极大的问题,至少休谟为此写了三卷本的《人性论》,这也是一个纠缠不清的问题,自古以来无数圣贤哲人都在这个问题上争论不休,见仁见智,说法不一。然而我们无法跳过这个人性的研究,正如休谟所认为的那样,人性的研究是对人的一切(科学、道德或宗教)研究的基础。各门具体的人文社会科学,只是研究人性的一个方面。
从中国思想史的角度看,荀子是从人的自然本能考察人性的。他说:“人性恶,其善者伪也。”又说:人可以“化性起伪”。一个小孩,吃妈妈的奶水,哥哥要过来抢奶嘴,小孩是要用手推开哥哥的。这种情况,倘用成人世界道德价值判断的标准衡量,小孩是自私的。孟子从人性的道德价值层面考察人性。他说:“人皆有怵惕恻隐之心。”看见小孩落水,自然会生发同情之心。这两派都说师承孔子,可惜荀子直说人性恶,惹人厌恶,后代学说一直式微,孟子说人性善,高调正言易引人振奋,所以历代尊奉孟子思想的多。只是当初两派在人性问题上出现的两种截然相反的矛盾,一直争吵至今,好像没有定论。其实考察荀子的论断,倘人没有向善的本质,怎能做到化性起伪?人后天的学习培养善性的活动怎能出现呢?孟子是一个老实人,他强调说“人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就是先看到小孩子落水,会吃惊令心惊动,这是一种本能,因为人人都会联想到自己落水了该怎么办(排除会游泳的情况),倘若最后的结果是会淹死,那(恻隐)同情之心自然会生发出来。这一点,和经济学创始人亚当·斯密的说法极象,不妨拿来参照。“在《道德情操论》中把这种基于个人利益的利己主义称为‘自爱’(Self-Love)。他指出,支配人类行为的动机有自爱、同情心、追求自由的欲望、正义感、劳动习惯和交换倾向等;人们自爱的本性是与同情心相伴随的,然而,人在本能上又是自私的,总是在自爱心的引导下追求自己的利益,从而妨碍同情心的充分发挥。他还肯定了利己心的社会作用。他认为,
‘自爱’是人类的一种美德,它决不能跟‘自私’相混淆。他把人们追求自身利益的‘自爱’看成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必要条件。斯密在《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中,就从这种‘经济人’活动的利己主义出发,探讨了人类沉缅于‘对财富的追求’的原因。”(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译者序言)
理论的探讨就此而止,至少上述观点展示了基本的人性观,即人性本善,人性本恶,人性是自爱的结果。问题在于:我们对人性究竟如何可以不去追究,关键在于,如何现实的认识和驾驭人性。有人会提出疑问:你对人性究竟如何尚无定论,如何奢谈现实的认识和驾驭人性呢?似乎这个问题是盖楼没有打下地基的问题。我的回答是:打地基断然不要这种互相拆台的东西,只要能把楼坚固的建设起来,这就够了。所以,我们的韩非子学说的地基,就是现实的认识人性和驾驭人性

人与环境的互动——论人性的不可靠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pppccc8
  • 文件大小51 KB
  • 时间2018-03-0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