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白杨礼赞》老师版.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1、《白杨礼赞》导学案
(九上第一单元)
学科:语文主备人:张培坤成员:周飞黄琳琳王振雄
课型:讲读课时:2课时
【学习目标】
1、在学过比喻的基础上学习本文的象征手法,体会排比、反问的修辞效果,初步了解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 
2、理解和学习白杨树所象征的正直、质朴、紧密团结、力求上进、坚强不屈的革命品质,为捍卫党、捍卫社会主义与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同时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难点、重点】
1、作者是怎样用直接抒情的句子把全文内容贯穿起来的?
2、本文是怎样巧妙的运用对比烘托的?
【知识链接】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他出身在浙江省桐乡县。他写的最著名的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短篇小说《春蚕》、《林家铺子》等。茅盾已于1981年3月27日逝世。党中央给予他是“我国现代进步文化先驱者和伟大革命文学家”的高度评价。
《白杨树赞》写于1941年3月,那时,正处于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茅盾在1938年底到新疆学院文学院讲学,1940年3月到延安鲁迅艺术学院讲学,后来离开延安到重庆。这期间,他看到了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种种事实,也欣喜地看到了广大的北方军民在共产党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一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一次次地粉碎了日寇的“扫荡”,巩固和发展了敌后的抗日根据地。作者从解放区人民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精神振奋,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白杨礼赞》等散文。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帮你学】
象征手法的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例如本文作者把对北方农民的赞美之情寄托在对白杨的具体描绘与精辟议论上。这种描述是贯串全篇的。因此,本文用的是托物抒情的象征手法。 
【预习导航】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无边无垠( )坦荡如砥( ) 恹恹欲睡( )( )虬枝( ) 婆娑( )秀颀( )倔强( ) 
2、词语解释
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锤炼:这里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主宰:支配。
坦荡如砥:平坦得像磨刀石。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旁逸斜出:意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晕圈:模模糊糊的圈。
参天:耸入高空。伟岸:魁伟,高直。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秀颀:美而高。
恹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3、文章脉络
全文共段:可分为个部分。
第一部分: 开篇点题�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二部分: 由远及近、由表及里地抒写白杨树的“不平凡”。这部分又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 描写黄土高原,交待白杨树生长环境的不平凡。
第二层: 描写白杨树的外形美。
第三层: 揭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第三部分: 对比楠木,再赞白杨,呼应开头。
【文本探究】
一、写作方法
1、采用手法
白杨树象征了北方军民;进而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我们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歌颂了北方军民不怕艰苦�团结抗战、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进而歌颂了中华民族不折不挠的精神品质。

《白杨礼赞》老师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h900965
  • 文件大小38 KB
  • 时间2018-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