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慈善事业发展情况和法规政策解读
1
报告的主要内容和目标
介绍两个情况:一是国内外慈善事业的发展历程与进展;二是当前慈善事业面临的矛盾和问题。
解读一个政策:慈善和社会捐赠工作中的问题及法规政策
探讨一个问题:民政部门如何承担慈善工作政府职能
2
第一部分国内外慈善事业发展报告
3
一、慈善和慈善事业
慈善:慈+善,慈,即长辈对晚辈的关爱,通指,关爱、关怀;善,即对他人的友爱、宽厚、帮助,也就是行善道。行善之人被称为“善人”、民间的善举被称为“义举”。慈善,即友善、互助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它是一项古老的社会活动,包括扶危济困、安老助残、帮教助学、抚幼救孤等各项活动。
将“慈”与“善”整合为一个名词,而且大量使用,是晚清乃至民国初年始。当前,人们一谈到慈善,往往是指慈善活动或慈善事业。对于热心慈善的人物,则称为慈善家、善人、爱心人士等等。
4
慈善和慈善事业
慈善事业:将各类慈善活动通过专门的机构(慈善组织),以系统、规范的方式(慈善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运作,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社会保障体系的补充),就使慈善从传统的民间互助,转化为现代意义上的慈善事业。
体现行业性、专业化、职业化的特点,并具有一定的国际性。
5
二、慈善与公益
“charity”:在国际社会,慈善的理念和行为也源远流长。慈善一词源于拉丁文“caritas”,意思是对他人的需求行善、救助和慷慨施舍。强调救助,为狭义的慈善概念。目前,凡是工业化之前就存在并流传下来的慈善组织和行为,例如教会的慈善,一直使用“charity”这个词。
“philanthropy”:源自希腊文,意思是“对人的爱”。孙中山先生将其译为“博爱”。近十余年间,台湾、香港将这个词译为“公益”、“现代慈善”或者“慈善事业”,与“charity”区分,为广义的慈善概念。多指工业时代后的新慈善,如公司慈善用“cooperate philanthropy”。目前,人们更倾向用“philanthropy”。
6
二、慈善与公益
第一种观点:慈善和公益是一回事。《公益事业捐赠法》(1999年颁布)中关于公益事业的内容(救灾、帮困、助残、文化教育、环保等领域的非营利范畴的工作),与慈善的内涵完全一致。现代意义上的慈善和公益概念来源于西方,本来就是一个意思,只是“Charity”和“Philanthropy”的区别。
第二种观点:认为公益出现于现代,它与慈善的来源不同。慈行善举表达了慈善的源泉来自个人,是个人的奉献。而公益即公共利益,来源是公共领域,强调政府、国家的权力、责任。
慈善和公益组织:按照第二种观点,人们把民间人士或民间资本兴办的从事慈善事业的专门机构,主要包括各类基金会、部分民办非企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称为慈善组织。人们把各级政府兴办的社会福利、教育、卫生、体育、环保等方面的专业机构称为公益组织,也包括残联、红会等。
7
三、国外的慈善组织
英国:《1601年慈善法》规定的符合慈善目的有四类,即:扶贫,促进教育,促进宗教,以及其他有益于社区的目的。后来修改的慈善法案将慈善事业增加到十二个领域,包括:扶贫,促进教育,促进宗教,促进健康和救助生命,促进公民和社区发展,促进艺术、文化、民族遗产或科学,促进环保,促进业余体育,促进人权、冲突解决、调解、宗教和民族和谐、平等及社会多元,促进动物福利,救助老弱病残、经济困难人群或其他弱势群体等。
美国:有一个定义慈善组织的明确办法,就是税法中的501(C)(3)条款。凡符合这一条款的组织被统称为美国慈善组织,享受免税待遇。这些组织中,除了传统的救助性慈善和宗教组织之外,还有教育、科学、公共安全实验、文学、促进业余体育竞争或防止虐待儿童或动物等7类。
8
四、中国慈善事业发展 —慈善文化
慈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来源于儒家、道家、法家和佛教文化中
儒家:孔子、孟子为代表,仁爱思想、民本思想、大同思想。【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入为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
道家:老子为代表,善、恶的因果论。【道德经】天之道,犹张弓也。高者抑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佛教:慈悲观、修善功德观、因果报应说
——达到教化、劝善、救助的目的
9
五、我国历史上的慈善行为
中国古代的慈善活动始于西汉、东汉期间,成熟于隋唐、宋元时期。捐赠的财产、设施、物品被称为“义舍”、“义仓”、“义学”、“义田”,“义米”,还有称为“社仓”、“粥局”、“善堂”等古代中国的慈善机构。
几种突出的慈善活动,如:
范式义庄:北宋范仲淹创建。从家族到社会。
施粥棚(摊):民间赈灾行为。
养老院:慈善养老机构
养病院:慈善医
1-国内外慈善事业发展及慈善法规政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