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台湾会馆与台湾街论文.doc


文档分类:管理/人力资源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台湾会馆与台湾街论文
..毕业北京的台湾会馆

各省市都忙着撤销自己的驻京办事处,可是有一家“驻京办”却在悄然间修葺一新。这家“驻京办”正是展现台湾风貌的历史遗迹——台湾会馆。
前门步行街上游人如织,紧挨着步行街的前门东路却有点闹中取静的意思。大街两侧都在进行着恢复历史风貌的工程,虽然工人干的热火朝天,但是除了一辆接一辆的公共汽车,路上少有行人。刘老根大舞台大红大绿浓郁的民俗气息的确能吸引人的眼球,可是旁边颇像东南沿海地区妈祖庙的建筑更加引人注目。正门之上装饰着闽南地区风格的飞檐斗拱,飞翘的檐角有金龙盘踞其上。就连不远处特意为了大江胡同而设的石牌楼也沾了这座院子的闽南风格。正门之后灰砖的院子却带了几分北京四合院的神韵..毕业,京味儿与闽风融合,倒是独具匠心。这便是原址重建的台湾会馆。
光从前门外紫禁城皇家门口的地段上就能看出台湾会馆在北京众多会馆中的地位,过去这里可是台湾省在大陆的唯一机构。近代史上那些来自宝岛的大人物们进京时必会在此落脚。台湾会馆的兴建和大多数北京的会馆一样均是因为科举制度。明清两代国家开科取土选取栋梁,台湾也并不例外。郑成功收复台湾后,科举制度跟着移植,自康熙时期开始,陆续有台湾的举人进京参加会试。前门外的大江胡同当时客栈林立,交通又十分方便,自然就成了台湾籍学子甚至商人的暂时落脚之地。那时的清政府也讲究“政策倾斜”,进士的录取有两条不成文的规矩:其一是前三名的籍贯应分别来自南方、北方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西部地区;其二就是照顾台湾生源。只要参加科举考试的台湾学子超过十人,皇帝便会增加一个进士录取名额,专招台籍学子。有点类似于今天高校里自主招生的名额。得益于这样优惠的政策,来京参加考试的台湾学子越来越多。聚集在客栈自然不是长久之计,台湾会馆的建设顺理成章。一地会馆的建设,必须由本籍的名人的主持。德高望重的施士洁正是不二人选。不到16岁就中了秀才,21岁中了举人,22岁又在京中了三甲进士,钦点为内阁中书,这样的少年得志不知道让多少像孔乙己一样一辈子都徘徊在秀才阶段的读书人羡慕不已。虽然后来施士洁并未在京城做官,但不影响他台湾文坛首领的地位。1893年,他在台籍学子常住的大江胡同购买民宅,逐渐形成了如今的台湾会馆。
现在的台湾会馆大门北边有着一组“五人上书”铜像,引得不少路过的人拍照。从中学历史课本上只知道清末有个“公车上书”,还真是鲜有人知道这台湾版的“五人上书”。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订立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被割让给日本。消息传出群情激愤。在京的台籍人士早先一步得到了消息,便在台湾会馆中谋划举义之事。《马关条约》签订后的第11天,叶题雁、李清琦、汪春源、罗秀惠、黄宗鼎等5人联合上书都察院,由都察院左都御史裕德代转奏呈文,坚决反对割让台湾,史称
“台湾五举子公车上书”。百年时光一晃已过,五位爱国志士只化作五尊塑像屹立在会馆门前,但是一颗爱国心一颗中国心从未改变过。
一腔热血不曾动摇,可会馆还是要为继。民同乡会”的活动资金,算是曲线救国吧。1949年后,和大多数的会馆一样,留下无数名人足迹的台湾会馆也变为民居。直到1993年后,才得以慢慢恢复为纪念场所。现今的台湾会馆,可不止是建筑元素的独特。街头的宣传画上有台湾鹿港老街、三峡老街风情,时空交错间又让

台湾会馆与台湾街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小博士
  • 文件大小50 KB
  • 时间2018-03-04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