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育学科中发挥主体性教学.doc在体育学科中发挥主体性教学
“谁是体育教学中的主体”,这是教育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回顾近代教育史可以发现,人们对教学主体地位的认识始终在“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两极之间徘徊,这一“钟摆现象”导致了学科活动、灌财会论文,.. “谁是体育教学中的主体”,这是教育界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回顾近代教育史可以发现,人们对教学主体地位的认识始终在“教师中心”与“学生中心”两极之间徘徊,这一“钟摆现象”导致了学科活动、灌输与启发的对立,也构成了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分水岭。
教师的主导性不是主宰性,学生的主体性也不是自由性,只要抓住“学习”这个关键词,教师的“学习主导性”和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意义就很容易明确,两者的有机结合也很容易形成。
而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学生的主体性问题。课堂教学应该为学生的主体活动创造时间和机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发展的过程。
在体育教学中,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把学生看成一个简单的装知识的“容器”,强调“技术第一”,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一刀切”,学生在课题上只是简单地机械模仿,其教学过程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练习——教师纠正错误动作——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指导——学生示范——学生继续练习”。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是被动学习的,因此,学生脸上看不到愉快的表情。虽然,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学生的技术动作也会掌握得不错,但学生对这样的课不感兴趣,导致课堂教学气氛沉闷,学生在心理上的求知欲、表现欲不能得到有效的释放。这种教学是有悖于素质教育要求的,应该加以改变。
那么,怎样才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呢?经过试验研究,我总结出一套新的教学模式: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练习体会——教师讲解示范,学生观察——学生小组互帮互学——学生演示,师生评价——学生练习反馈。通过这一教学模式的实验,才能形成人人参与评价的局面,以此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在实践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打破常规,改变传统教学方法
我总结出了如下的方法:
如教一年级30米快速跑时,老师说:今天我们学习30米快速跑,大家先自己体会一下走与跑的区别在哪里、脚的不同部位先着地的区别在哪里。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自己练习体会,得出了答案。
此教法是学生对某个动作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通过练习,体会总结动作要领。比如在教四年级跳高课时,由于这个内容在三年级已经学过,四年级的内容只是在三年级的基础上提高了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基础,首先让学生复习三年级所学过的动作,并提出问题:怎样才能跳得更高?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进行试跳,体会动作要领。这样,学生练习目标明确,练习主动积极,并且动脑筋思考问题,在宽松的环境中,学生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
此教法是结合技术动作,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体会动作要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比如老师在教授后蹬跑的动作时,采用学生经常玩的猜拳迈步游戏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再提出要求:迈步时前腿再抬高一点试一试,步子会迈得更大。接着,学生按照要求继续进行游戏,在游戏中练习动作要领。这样,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心理上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促进了身心的全面发展。
二、正确评价,树立自信
这里的评价是指教学过程中的
在体育学科中发挥主体性教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