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教案
教学目标:
理解重点词句,背诵课文。
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学习用反复论证的来加强说服力的写法。
理解“师说”在当时的现实意义;体会韩愈不顾流俗、卓立独行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对比论证在论说作者观点时所起到的作用。
掌握重点词句,理解韩愈的“师道”思想。
教学时数:四课时
教学步骤:
一、作者简介
韩愈,字退之, (768——824)唐代文学家。世寿五十七,谥号「文」,世称韩文公。又因韩氏祖籍辽宁昌黎,每自称昌黎韩愈,故又世称韩昌黎。操行坚贞,直言无忌,屡遭贬谪。韩愈三岁而孤,依兄嫂而成长。早年刻苦为学,博通六经百家之书。二十五岁中进士,累官国子监祭酒、京兆尹、吏部侍郎等职。宪宗元和十四年因上表谏迎佛骨,被贬为潮州(今广东省潮州市)刺史。
韩愈的散文雄浑深厚,笔力遒劲,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明茅坤选录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王安石、三苏之文为《唐宋八大家文钞》,而以韩愈为首。
解题:
《师说》,联系以前学习过的《马说》和《捕蛇者说》等文章来看,说应该怎么解释?请同学来说一说。
《师说》就是说师,说,一种文体,比较论更加自由,可叙可评可抒情;“师”意为从师。“师说”就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三、文本探究:
(一)激疑:这篇文章韩愈说写给谁的?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
写给李蟠的:作师说以贻之。李蟠何许人也? 韩愈的学生,17岁的小伙子。
韩愈呢?请同学结合注释和资金了解介绍一下:教师强调: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县)人。因为昌黎(今河北昌黎县)韩氏是望族,所以后人又称他为韩昌黎。他二十五岁中进士,二十九岁以后才登上仕途,累官至吏部侍郎。中间曾几度被贬,他的整个中年时代是不得志的。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而且也是杰出的散文作家。《师说》是韩愈的代表作之一,是他三十五岁时在长安任国子博士时写的。
问题来了,作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一代文学宗师的韩愈为何给一个17岁的毛头小伙子写这么一篇流芳千古的文章?那么多学生为什么专门写给他呢?文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原因?请同学找一找。
在哪里?最后一段。讲解本段的重点字词(见课件)。
请同学概括三条原因:一、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二、他不拘于时,学于余; 三、能行古道
结合文章来看,你认为根本原因是什么?同学讨论交流。
教师点拨引导:当时“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人也许不多,但一定还有其它的,为何只选择了李蟠?“学于余”,我们说向韩愈这样一个文坛领袖学习应该是求之不得的事,韩愈有必要为他写文章吗?
根本原因:能行古道不拘于时
请同学诵读文章最后一段文字。韩愈应该是怎样的感情呢?
请同学说,不急于下结论,存疑,留待以后解决。
(二)、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这里的“古道”指的是什么?
古人的从师学习之道。
对此,文章有没有解说?如果有,在哪里??
引导学生看第一段。讲解本段的重点字词(见课件)。
这里是如何阐释古人的从师之道的呢?
请同学考虑给第一段分层次。
分为两层:1、古道的核心:学者必有师
2、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作者阐释“古道”是指古人的从师学习之道之外,,还有没有其他阐释?在哪里?请找出来。
倒数第二段:学无常师。讲解本段的重点
师说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