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节中成长
【内容摘要】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给学生以充分的人文关怀和人文熏陶,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并从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热情、学习精神三方面,结合语文课堂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细节中去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课堂效率,人文性;自主性;探究性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对语文课程性质的最新认识。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我们要在教学中不断摸索前进,为创造一个开放又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而努力,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学得轻松有效。
走上三尺讲台已然两个月,在小学高年段六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感受颇多。经过总结,粗鄙地觉得新课程中的语文教学,应尽力使学生具备以下的基本素质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这对于提高语文的课堂效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突出人文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习惯是人的第二次生命,语文教学,必须重视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努力从多方面去积极引导,从点点滴滴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去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对于小学生来说,以下几个方面的学习习惯应当必备:一刻苦细心认真、一丝不苟的习惯;二、大胆、大方、大声说话,说普通话习惯;三、爱惜书本文具的习惯;四、勤学好问的习惯;五、规范、整洁写字的习惯。
培养习惯,要悉心引导,严格要求,点点滴滴到位。我们说培养习惯应从正面进行积极有效地引导固然重要,但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习惯养成教育,有时还必须带有强制性,并不一味地顺从和迁就学生,必要时,还需要有教师意志的左右。
比如举例来说,培养学生的写字习惯,要让学生书写必须规范、整洁,必须经常主动习字;在阅读课文时候,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默读也要有一定的速度,在阅读文本的时候,能够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习惯是具有迁移性的。学生有了良好的写字习惯,其他习惯:如爱惜书本文具,学习细心认真,一丝不苟,学习讲效率,讲质量、求速度等等也跟着上来了。
因此,我们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强调自主性,培养高涨的学习热情。
语文是一种活态的,有生命的现象。语文课堂要成为生命成长的课堂。新课程下的教学设计注重生成与建构,淡化预设与讲授。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的价值在于学生自主的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但这一切的前提是,教师的主导一定要在事前有了足够的铺垫,学生已经知道自己应该学什么。
六年级的学生课堂上还是很积极配合的,而且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会顾虑对错,但是如果教师进行积极地鼓励,课堂气氛是相对活跃的,这就给自主性学台。
“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需要学生的真情和激情的投入,这样才有利于语文课程目标三个维度的落实。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必须进入“角色”。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常说的“不动感情不读书”,就是需要引导,需要熏陶,需要结合习惯养成教育来培养。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也体会到,学生对语文的情,来自于趣,要让学生对语言文字有兴趣,对美好生活充满热爱和向往。一旦学生对语文学习有了浓厚的兴趣,感情自然也就产生了。求知欲有了,主动性强了,这将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学生的“自主”学习一定要及时引导,但是如一味地引导学生 “不假思索地说”,“无根据地说”,“任意地说”,“编造着说”,“不负责任地说” ,这样也不能使教学的效果达到最佳,反而会陷入教学的误区中。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让学生在高涨的学习激情中将教学活动开展得更加积极有效。
三、倡导探究性,培养积极的学习精神
语文课程应根植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
在课堂上,语文教学的主要环节应该是带着学生在文本的言语间徜徉,对其中的重点词句反复揣摩、品味,以透过其表面语境触摸深层次的韵味,尤其是能领
物业管理法律法规解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