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与币值的关系探讨
含义:
通货膨胀(Inflation)指在纸币流通条件下,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供远小于求)。纸币、含金量低的铸币、信用货币,过度发行都会导致通胀。
通货膨胀
产生原因:
造成通货膨胀的直接原因是国家财政赤字的增加。政府为了挽救经济危机或弥补庞大的财政赤字,不顾商品流通的实际需要,滥发纸币。他们之所以要利用这种办法来弥补财政赤字,是因为这种办法比起增加税收、增发国债等办法富于隐蔽性,并且简便易行。
在实际情况中,引起通货膨胀的原因主要有
一、需求拉动
二、成本推进
三、需求和成本混合推进
四、预期和通货膨胀惯性
通货膨胀
一、需求拉动:
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是指总需求过渡增长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即“太多的货币追逐大小的货物”,按照凯恩斯的解释,如果总需求上升到大于总供给的地步,此时,由于劳动和设备已经充分利用,因而要使产量再增加已经不可能,过渡的需求是能引起物价水平的普遍上升。所以,任何总需求增加的任何因素都可以是造成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的具体原因。
通货膨胀
二、成本推动
成本或供给方面的原因形成的通货膨胀,即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又称为供给型通货膨胀,是由厂商生产成本增加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造成成本向上移动的原因大致有:工资过渡上涨;利润过渡增加;进口商品价格上涨。
通货膨胀
⑴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
工资推动通货膨胀是工资过渡上涨所造成的成本增加
而推动价格总水平上涨,工资是生产成本的主要部门
工资上涨使得生产成本增长,在既定的价格水平下,
厂商愿意并且能够供给的数量减少,从而使得总供给
曲线向左上方移动。
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工资率完全由劳动的供求
均衡所决定,但是在现实经济中,劳动市场往往是不
完全的,强大的工会组织的存在往往可以使得工资过
渡增加,如果工资增加超过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则
提高工资就会导致成本增加,从而导致一般价格总水
平上涨,而且这种通胀一旦开始,还会引起"工资—
物价螺旋式上升“,工资物价互相推动,形成严重的
通货膨胀。工资的上升往往从个别部门开始,最后
引起其他部分攀比。
通货膨胀
⑵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
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是指厂商为谋求更大的利润导至
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上涨,与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一
样,具有市场支配力的垄断和寡头厂商也可以通过提
高产量的价格而获得更高的利润,与完全竞争市场相
比,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的厂商可以减少生产数量而提
高价格,以便获得更多的利润,为此,厂商都试图成
为垄断者。结果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一般认为,
利润推进的通货膨胀比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要弱。原
因在于,厂商由于面临着市场需求的制约,提高价格
会受到自身要求最大利润的限制,而工会推进货币工
资上涨则是越多越好。
通货膨胀
⑶进口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造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如果一个国家生产所需要的原材料主要依赖于进口,那么,进口商品的价格上升就会造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其形成的过程与工资推进的通货膨胀是一样的,如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期间,石油价格急剧上涨,而以进口石油为原料的西方国家的生产成本也大幅度上升,从而引起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
三、需求和成本混合推进
在实际中,造成通货膨胀的原因并不是单一的,因各种原因同时推进的价格水平上涨,就是供求混合推进的通货膨胀。假设通货膨胀是由需求拉动开始的,即过渡的需求增加导致价格总水平上涨,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又成为工资上涨的理由,工资上涨又形成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
四、结构性通货膨胀
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由于一国经济结构发生变化而引起的通货膨胀。在整体经济中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劳动生产率增长率,但却有相同的货币工资增长率。因此,当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较高的部门货币工资增长时,就给劳动生产率增长率较低的部门形成了一种增加工资成本的压力,因为尽管这些部门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较低,但各部门的货币工资增长率却是一致的,在成本加成的定价规则下,这一现象必然使整个经济产生一种由工资成本推进的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
通与币值货膨胀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