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历史对比分析
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2亿多年前,印度大陆板块缓慢但却执著地漂过古地中海,向着亚洲大陆板块袭来,预示着印度和中国将发生对抗。而在大约6千万年前,这两个大陆板块迎面发生碰撞之后,形成了世界上最高的山脉——喜马拉雅山,由此构成了20世纪中印冲突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在中印两国的历史进程发挥了关键作用,特别是对于两国的强国目标和安全理念的确立。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印两国的疆域也在变化。如今,两国境内都有一些地区在历史上从未完全控制过。因此,在关注两国的地理环境时,我们将更注重其所处的地区,而不是目前的边界线。
南亚地区四周有着独特的地形特征:西北和东北部分别是兴都库什山和喜马拉雅山,西南和东南部分别是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这也使得南亚被冠以“次大陆”的衔称,而印度在该地区中有着明显优势。宾迪亚山将南亚地区大体分割为北区和南区。北区主要由2800公里长的印度河与2500公里长的恒河冲击而成的平原构成;南区的沿海地带主要是山区,中部则是高原。南亚地区人口密度较大,特别是北部和东部平原。
中国的地形以山区为主,主要山脉包括天山、昆仑山以及喜马拉雅山的一部分。西藏位于中国西南部,戈壁沙漠则位于中国北部。中国主要有三大河系:3415英里(5464公里)长的黄河,世界第三大河——3940英里(6300公里)长的长江,以及1380英里(2197公里)长的珠江。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以及东部富饶的江河流域。
地形地貌对于印度次大陆相关国家的国内政治和对外关系有着重要影响。在国内政治方面,由于北部山区和南部海湾所形成的天然屏障,南亚次大陆似乎有些与世隔绝,这里只是发生过零星的几场侵略战争,但这些战争大都蔓延到整个地区。侵略行动主要发生在北部富饶的平原地区,这里的战略地位也就显得更加重要。北部地区适合农业耕种,在这里建立的王国国土面积也比较大;而在南部沿海地区建立的王国普遍面积较小。北部地区在遭受雅利安人入侵的同时,也逐渐融合了印欧语系的文化;而南部地区则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传统的德拉威语言文化,这里临近海湾,有着浓厚的航海文化传统。在这一地区,特别是中南部地区的不同水系,逐渐形成了语言和文化上的细微差别。因此,在外界看来,印度次大陆似乎是一个整体上的地理概念。事实上,次大陆内部各个地区还是有着实质性差别。
从外部看,印度次大陆位于现代世界的地理中心。在东半球的地理版图上,如果在非洲南部与俄罗斯东北部以及澳大利亚与英国之间分别划一条连接线,印度恰好位于这两条连线的交点。
不过,不知道印度次大陆的居民自己是否意识到,处于世界的地理中心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在历史上,地理中心位置使他们处在国际贸易的战略要地。无论是陆上贸易还是海上贸易,印度都是必经之地。事实上,沿着丝绸之路交易的货物中,有相当一部分被运到印度西北地区,再从那里装船运往欧洲。美国历史学家珍妮特·阿布·卢格霍德所谓的印度洋贸易,早在一千年前就逐步取代了丝绸之路在世界贸易中的主导地位。而印度正好位于这些海洋贸易航线的中心。
由于中国的地理特征,大多数人口集中在东部和东北部的江河流域。中国一直面临着西伯利亚大草原游牧部落的威胁。与印度次大陆相比,中国的地区差异并不大。南部地区盛产大米,中央政府的管辖范围也因此得到拓展。从世界的角度看,中国在过去两千年里一直是全球贸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印度一样,中国也实行自给自足的经济方式,开展贸易只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丝绸之路”正是根据中国出品的丝绸产品命名。而中国在贸易中只需要购进马匹。此后,随着海洋贸易的出现,中国的贸易也得以延续,但仍然是为了满足自身需要。
总而言之,中印两国的地理环境既使它们在全球贸易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也使它们一直面临外敌入侵的危险。中国北部边境承受的压力很大;而印度则由于兴都库什山和喜马拉雅山的屏障作用,只有几条通道可以进入大陆的腹地。地理环境还使两国民众之间的交往受到了限制,特别是印度的地理特征促使这个国家形成了单一的文化氛围,虽然也有一些细微的差别。
政治进程与体制建设
中印两国政治体制的形成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印度的城市化生活可以追溯到印度河文明时期,并于公元前2500年达到顶峰,影响范围延伸到巴基斯坦大部以及包括印度旁遮普、古吉拉特和拉贾斯坦邦等在内的广大地区,甚至还向东拓展到恒河平原。中国最早的王朝则是公元前1766—1122年的商朝。不过,中印两国第一次实现政治统一都发生在几个世纪以后。
海德堡大学南亚研究所教授迪特玛尔·罗特蒙特和弗赖堡大学印度问题专家赫尔曼·库尔克在著作《印度史》中,对印度次大陆早期国家建立的过程进行了探讨,并将这一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在公元前6—7世纪,在经过多年的竞争之后,有16个强国脱颖而出。在此后的帝国时代,其中的某一个王国会建立起相对于其它王国的
中印历史对比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