徘徊与汉魏之间的矛盾体
——荀彧形象分析
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个人物,他不像刘备、周瑜一样被作者罗贯中用过多的笔墨去描写和称颂,也不像诸葛亮、鲁肃一样名流千古,被人们看做智慧的象征,然而,却正是因为他敏锐的政治和战略眼光,促使了曹魏的兴盛,从而形成了三国时期三足鼎立的局面。他,就是曹操的帐下谋臣荀彧。
荀彧,字文若,东汉颍川郡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自小被世人称作“王佐之才”,出身于本郡望族,祖父荀淑,父亲荀绲、叔父荀爽均担任过地方官,在当时颇有名望。荀彧投奔曹操后,为他用兵筹划,建功立业。(《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7年第3期,《论荀彧》作者:王永平)
然而,荀彧和曹操之间也存在着很多令人觉得不解的地方。曹操乃是乱世之枭雄,而荀彧,却是汉室的忠臣,那么,荀彧为什么要辅佐曹操?以至于造成了后来曹操废汉自立的局面。荀彧到底在匡汉还是扶魏?荀彧的做法是否太过于矛盾?
荀彧的才能是有目共睹的。他是个既有理论又具实际工作能力的知识分子革命家,他不仅为曹操出谋画策,而且还常能独当一面,在关健时刻临危不乱,力挽狂澜。他在去绍投操时,曹操大悦,曰:“吾之子房也”。就是说:“你荀彧真是我的张良啊!”曹操攻打陶谦时吕布袭取了兖州,荀彧与程昱保住了三座城池。荀彧为曹操出过很多重要的战略谋划,如以兖州为基地、二虎竞食和驱虎吞狼、迎汉献帝往许都、开玄武湖练水军等等,立有大功。荀彧后为汉侍中、尚书令,参与国家大事並经常留守许都。袁绍势力强大,曹操对是否与他开战而犹豫不决,荀彧就用四胜四败之说开导曹操,使他终下决心抗袁。当汉献帝在洛阳被李傕、郭汜搞得昏天暗地的时候,荀彧劝曹操立即去救驾,也就是所谓的
“挟天子以令诸侯”了,不然,“人将先我而为之”。其实曹操不去抢汉献帝,汉献帝的情况也好不到哪去,也会被别人挟走的。(《三国演义》第十三回,李傕郭汜大交兵,杨奉董承双救驾) 因此,荀彧此招是让曹操占了先机。袁曹官渡之战,双方相持数月,曹操这方人少倒还不算什么,重要的是,粮草将绝,缺粮的后果就是普通士兵都知道会是怎么样,曹操就更不用说了,甚至想到了退兵。然而,“狭路相逢勇者胜”,在彼此都处于困难时期的时候,就看谁有耐力了。一旦有一方坚持不住,则情势会极为不利。曹操修书询问留守许昌的荀彧,荀彧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先退者势屈也”的道理,劝曹操把握住机会,不要退兵。(《三国演义》第三十回,战官渡本初败绩,劫乌巢孟德烧粮) 后来官渡大捷,曹操想起当时曾想要撤兵的念头,不知是否会出冷汗呢……如果没有荀彧在关键时刻的一封信,袁曹的结果就要倒过来了。
不过,如果认为荀彧对曹氏革命的贡献就在于出一些好点子、办一些漂亮事儿,那可大错特错了。荀彧的作用,更主要的还在于他能够审时度势,具有战略眼光,能适时提出正确的革命方针政策。曹操之所以能在乱世中脱颖而出,曹氏革命事业之所以最终获得成功,关健是作为革命领袖的曹操在两件大事上做出了正确的决断,而荀彧正是促使曹操做出正确决断的主要人物。
荀彧虽然辅佐曹操,可他却也是一心忠于汉室。荀彧说:“曹公本兴义兵,以匡振汉朝,虽勋庸崇者,犹秉忠贞之节。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1997年第3期,《论荀彧》作者:王永平) 此语将曹操所获之权力的合法性限定在“匡振汉朝”上,再责以“忠贞之节”,其逻辑正与陈珪从反面警告
徘徊与汉魏之间的矛盾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