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培训是需要“精品课程”?还是课程“系统化”?还是需要“实用课程”?
陈老师批判传统经典课程创建实用课程案例
文章起因:有某家杂志社的编辑看到了陈老师的《管理培训的真谛》文章,感觉观点很新颖,但是,对陈老师的讲课风格提出了质疑,希望陈老师把课程包装成“精品课程”,并把课程系统化。其实,《管理培训的真谛》的中心思想,正是陈老师用分析批判的眼光辩证的分析了这两点:
首先从该家杂志社的栏目之设置来看;“精品课程”的设置是最大的败笔,我们杂志社应先问一下自己: 什么是“精品课程”?标准是什么?我们崇尚“精品课堂”的目的是什么?该栏目与杂志社的宗旨“成就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有什么关系?企业培训的最终目的是制造大量的“精品课程”还是培养基础管理者?德鲁克的课程应该是精品中的精品了吧,有多少人听得起?有多少人听得到?有多少人听得懂?又有多少人当问题出现时,可以马上用到“精品课程”的内容来解决实际问题?
我们杂志社的要求是“自成体系,上下连贯,引人入胜”。从这份要求上来看,杂志社充满着学院派的特点,我们杂志社想要的是“精品论文”,而并非是“精品课程”,我们试想一下;当一个企业在招聘员工时出现了问题,是否先坐下来听一听;人力资源管理系统课程;薪酬体系、组织结构、绩效考核、心理学等等,如果说听这些课有些牵强附会,我们是否先听一听;如何招聘?、如何面试?、如何应聘?、如何谈待遇?等等就会解决我们现场的实际问题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说系统的文章和课程不能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那么“引人入胜”是不是就能达成目的呢?这又是一个培训界的误区;在当今,很多培训师为了把课程编排的更加“引人入胜”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努力,最火爆的应该属“水煮三国”;还有一个人物那就是于丹老师,于丹本身是一个人民大学的历史老师,为了“引人入胜”,她给很多历史人物的历史言论,或者是历史活动事件,赋予了现代管理理念,再用她非常“拗口”的口号,喊出了她自己所理解的现代管理理念,尽管她挣到了大把的讲课费,尽管有很多热爱历史的粉丝追崇着她的作品,这种讲师对于中小企业的管理成长来说,有什么生存的意义呢?只不过是社会上多了一个演艺明星罢了。我们谁听说过于丹老师给哪家企业解决过,哪怕是一小件管理问题,我只听说过首钢集团公司,聘请她(这个没有一天企业工作经历的管理大师)担任首钢旧厂房改造的形象大使。这真是一个天大的笑话,或者是一个天大的悲剧;首钢这个管理上最差的国有企业,聘请了当今最走红的管理讲师于丹,拿着国家给企业最多的贷款(1000亿),建造出世界上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曹妃甸钢铁基地,其最终结果是;因为管理原因,造成了曹妃甸是全世界亏损最严重的企业(月亏损四到五个亿)
余世维的课程现在在市面上抄的红红火火,他的课程依照我们杂志社的观点,应该是精品课程了吧,满大街到处都有余先生的光盘,我在上课间隙问了一个基层管理者;你为什么不花十元钱买来听一听?他说:“又臭又长,没有用”,当然,这只是一个案,笔者完全相信,会有一些个别的余世维迷,将余世维那些空洞的大道理背的滚瓜烂熟,当企业出现问题时,现场背诵一段,试想一下;能有什么作用呢?
《企业如何才能招到优秀人才?》
我想给该家杂志社展开一个;关于《企业如何才能招到优秀人才?》我亲身经历的“经典课程”案例:一次在深圳,一个电子企业的老板段先生给我打电话;
管理培训后的分享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