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社会心理学的定义
中国学者观点的基本特征:
大多数学者都认为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应该包括群体和群体心理,但他们对群体心理的论述是不同于社会学家的社会心理学的。如果说社会学家的社会心理学关注的是群体内部的社会互动,那么,我国的大多数学者关注的则是群体对个体心理和个体行为的影响。
西方学者的经典规定:
不同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家之间有所不同:心理学家注重个体,欲图通过个体的人格特征来解释人的行为;而社会学家则注重群体,欲图通过人们在群体中的互动来解释人的行为。
1908年出版的两部分别由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撰写的社会心理学教科书明显反映出上述分歧:罗斯的著作表明他是集群行为研究的先驱,而且他并不强调社会背景中的个人;相反,麦独孤则强调个人行为,他研究了行为的机制和先天倾向。
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应该研究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生活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的人对各种简单与复杂的社会刺激所作的反应(包括内隐与外显两个方面),简言之,它研究人的社会或文化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及其规律。
思考:
社会心理学都应以包括内隐过程和外部事件在内的人对社会刺激的全部反应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反应的主体不仅是生活于群体中的个人,而且包括由这些个人组成的大小不等的群体。
个人或群体的反应受到各种社会、文化、人格及生物因素的制约与影响。
、社会心理学的三个研究取向
心理学取向、社会学取向、文化人类学取向
研究取向的背景:
从20世纪初社会心理学诞生之日起,就以罗斯和麦独孤为代表分为两支:社会学取向和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文化人类学家在两大传统的影响下,涉足文化与人类行为的互动研究,又产生了文化人类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
心理学取向:非典时期的个人行为;以个体研究为基本,侧重研究社会刺激和社会情境中个人行为的研究。
主题:社会认知、态度形成与变迁、人际吸引、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社会影响、群体与领导。
解释个人行为:以社会学习理论为基本框架。以个人品质或个体的心理倾向为基本概念说明个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具体的品质通过社会学习,个人同环境中的社会刺激(他人或群体)接触获得。
社会学取向:
特点:解释群体互动:试图通过群体内部的互动来解释人类社会行为。
主要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社会角色理论、社会交换理论、和参照群体理论。
概念体系来自社会角色理论。在群体生活中,任何处于一特定社会地位的个人行为由具体的社会情境决定。与社会期望一致的行为系统就是社会角色。社会角色的形成与扮演通过社会化实现,社会心理学研究和解释各角色的行动之间的相互依存和互动活动。
符号互动理论:一种主张从人们互动着的个体的日常自然环境去研究人类群体生活的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理论派别。,。有助于对社会越轨、精神疾病、集体行为、儿童社会化、死亡和挣扎、老年、疾病与痛苦和艺术社会学的理解。
社会角色理论:指个人在社会关系位置上的行为模式。它规定一个人活动的特定范围和与人的地位相适应的权利义务与行为规范,是社会对一个处于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芝加哥学派米德最早使用此概念说明人们的交往中可预见的互动行为模式以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林顿的贡献:认为角色是“在任何特定场合作为文化构成部分提供给行为者的一组规范。”,区分了角色和地位。
社会交换理论:强调对人和人的心理动机的研究,批判那种只从宏观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或抽象的社会角色上去研究社会的作法;在方法论上倡导个人是社会学研究的根本原则;认为人类的相互交往和社会联合是一种相互的交换过程。
代表人物:美社会学家霍曼斯、。
参照群体理论:参照群体:个人用来作为评价自身、别人或社会事件的标准的社会共同体。,首先采用这一术语。纽科姆认为社会观点的形成是个人对某一(些)群体的肯(否)定态度的函数。谢里夫和默顿的著作确立了参照群体概念的地位。运用“相对剥夺感”理论对我国转型时期弱势群体的心理进行探析与调适。参照群体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
文化学取向: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人类行为不仅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特点:强调文化因素对行为的影响
文化人类学家试图表明文化在民族人格与社会行为的模塑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能动的人格与社会行为在何种程度上建构文化。
文化与人格理论说明生活于一具体文化环境中的民族具有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社会行为。
文化表现为一民族所特有的与其整个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存方式。生存方式通过文化熏染(社会化)代代相传,形成一特定民族的个体间基本一致的人格建构。一民族独特的文化行为就是由这种基本人格结构或曰民族性格决定的。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