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 古代中国的主要农具
(1)商周时期:出现青铜农具,但在农业上很少使用
(2)春秋战国:人们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3)隋唐时期: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浅,既简便又轻巧。
(1)古代水利工程:
水工郑国在秦国修凿了郑国渠,灌溉关中地区;
李冰父子修建了都江堰,促进了四川盆地农业发展。
(3)春秋时期:私田出现,土地私有制产生。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井田以外的荒地被大量开垦为私田。
公元前594年,鲁国“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4)战国时期:
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这种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
土地私有制的三种形式: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
(自然经济)的基本含义
(1)形成原因:
①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②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特点:
①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精耕细作;
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③自给自足。
(3)评价:
积极性:
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经济形态,在封建社会前期有利于稳定社会,维护封建统治,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消极性:
①带有分散性,容易出现封建割据的局面;
②小农经济的落后性,是封建愚昧、迷信和落后的思想文化产生的根源;
③具有封闭性,明清时期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造成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发展
:
(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四五千年前,丝织品出现
(2)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棉纺织技术,推动我国棉纺织业发展。
(3)明清:
明朝时,棉布成为普通百姓的主要衣料
②商周:青铜铸造进入繁荣时期。
③汉代开始用煤炭做燃料
:
(2)东汉:能烧出成熟的青瓷。
(3)唐代:制瓷形成南青(越窑)北白(邢窑)两大系统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青瓷;
“天下无贵贱,皆通行之”——白瓷)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4)宋朝:
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经营时间限制被打破,交易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
草市普遍,已经具有比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5)时、清:江南地区涌现大批工商业市镇,苏州“财富甲于天下”。
:明清时期,涌现出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著名商帮是徽商、晋商。
3. “重农抑商”政策
(1)出现原因:维护封建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2)出现时间:战国商鞅变法中,最早确立“重农抑商”的政策;后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沿用。
(3)影响:
是我国封建社会基本的经济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它有利于农业的发展、社会的稳定和封建统治的巩固;
明清时期,阻碍工商业的发展,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造成中国近代社会的落后。
4. “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
(1)实施概况:
——
担心海上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统治,实行“海禁”。禁止民间海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对外贸易。
——
清朝初期: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抗清斗争,厉行“海禁”,“无许片帆出海”。
乾隆年间:
实行“闭关锁国”,严格限制对外交往,只留广州一口通商;
规定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和管理对外贸易。
(2)含义:严格限制中外交流。
(3)影响:
闭关锁国政策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使中国未能及时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专题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和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一、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产生与初步发展
(1)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打着“自强”旗号,引进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创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工业。著名的有:
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
福州船政局(左宗棠)、天津机器制造局(崇厚)
★ 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军事工业的创办,标志着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
(2)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又在“求富”旗号下,创办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以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方面的困难。著名的有:
李鸿章的上海轮船招商局和开平煤矿;
张之洞的汉阳铁厂和湖北机器织布局。
2.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1)背景:
①鸦片战争后,列强商品输出,中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客观造就中国民族工业商品和劳动力市场。
②洋务运动的诱导。一些
必修二整理提纲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