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_图文_1531144925.ppt浅议耻感文化和负恩感
——读《菊与刀》有感
“爱美而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而顽固,服从而不驯。。。。。”
许多人只要听到这段句子就会想起一本书——《菊与刀》,一提起《菊与刀》,就想起文化的双重性。的确,文化的双重性在《菊与刀》中占了很大的篇幅。但是我个人浅薄的认识是文化双重性的根源在于人们性格中的矛盾因素,这种矛盾其实无关于国家,民族,在于人之本性而已。如中国人给人的感觉一般是忠厚老实,但也不乏狡猾冷血的;美国人给人的感觉是开朗大方,但也有沉闷小气之辈。也就是说,我对文化双重性的这种说法是存疑的,限于自己的知识,我也谈不透,所以今天就不谈了。
今天我想谈的是书中另外两个重要的名词——耻感文化和负恩感。首先说耻感文化。什么是耻感文化呢?所谓耻感文化便是注重廉耻的一种文化心态。特征是这种文化中的非常在乎别人怎么说、怎么看、怎么议论。故其行为将被以诸多的外在社会因素和标准规范所制约、支配,即具有“耻感文化”特征的人多由别人左右着自己的行动。这是百度百科上对耻感文化的定义。简单地说,我认为耻感文化其实就是自我对外界的屈服。从自身出发,我觉得我的整个心态就是耻感文化的特点。我生长在安徽农村的一个中等家庭里,从小到大父母就教导我要做好人,做好事。但究竟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记得初中班上有一个男生追我,其实我也对他有好感,但那时学校的整体氛围是谈恋爱就是不务正业,是一件丑事,所以我惊恐万分,第一时间就把这件事告诉班主任。现在说这件事好像比较滑稽,但我真正想说的是其实现在我们也处在耻感文化的包围中。例如随大流,跟风现象。大学里有许多人学电脑,学外语,考各种证书。但是其实我们并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是什么,只是别人都去考,都去做这件事,那这一定是件好事。如果单单我不去做,就好像是一种耻辱似的。所以说,耻感文化让我们变得浮躁,我们听不到自己的心声,它总是让我情不自禁想起卢梭的一句名言“人生而自由,却往往不在枷锁之中”。当然,文化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好与坏,但是善于分析文化对人的影响从而趋利避害还是很有必要的。认清耻感文化对我们从众心态的影响,听清自己内心的声音,这是我的收获。
说完了耻感文化,再来谈谈负恩感。露丝。本尼狄克特曾在书中举过这样一个例子。说在日本街上,如果一个人的帽子被风刮落了,没有人会帮他捡起来。这在中国肯定又有人要感慨世风日下,人心不古了,但在日本则不然。日本人认为,负恩不是一件快乐的事,负恩者只有在报恩之后才能获得解脱,所以不要轻易对他人施恩,以免造成他人的痛苦。例如上面的例子,如果有人帮助这个人捡起了帽子,那么这个帽子的主人就负恩了,同时因为帮助他的是一个陌生人,所以他很难有机会去报恩,这样它的一辈子就活在了歉疚之中,就不会快乐。所以日本人的冷漠其实是一种体贴,一种礼貌,是一种社会的法则。
其实何止日本人有负恩感,我觉得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吧。那么,我对负恩感的理解是什么呢?首先,一个有负恩感的人很难快乐。你想,如果你的心里整天有一块大石头压着,你能快乐的起来吗?我自己就有这样的感受。有一个姐姐对我很好,帮了我很多忙,还推荐我去一个很好的组织。但是我在这个组织里的表现并不好,她很急,总是督促我快快进步。我自己也很急,有的时候她急的训斥我心里真的好难过,但是又没办法还嘴,这是你的
“恩人”啊!我心里这样想,于是就很压抑,很惶恐,带着这种心情那段时间真的过的很不开心。
从这一点来看,负恩感肯定不是什么好东西,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如果没有这种负恩感一直压着我,如果没有心里的那块大石头,我会那么逼自己,我会有成长吗?所以负恩感也有好处,关键不要把它变成负罪感,那对你的影响可就不好了。与负恩感有关的另一个词是责任感。这么说吧,因为负恩感的存在,你才不会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你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做好一些事情。试想,如果你能认识到你对父母的关心和爱护负恩时?你还会做一个啃老族吗?如果你能认识到你对老师的教导负恩时,你还会逃学旷课吗?所以,在我们这个越来越不知道感恩的时代里,我还是希望我们能有一点负恩感的。
我看书一向喜欢从自身出发,想一些跟自身有关的东西,这样的读书未免带有主观色彩。但我真的希望大家读书的时候能联系自身,不要总是一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样子,从自身出发,从小处做起,或许我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桃花源记 图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