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克斯 <<百年孤独>>
马尔克斯的生平和创作
加西亚·马尔克斯生于哥伦比亚的阿拉卡塔卡镇,父亲原来学医,后来成了当地邮电所报务员。外祖父马尔克斯·伊瓜兰是受人尊敬的老自由党人。阿拉卡塔卡镇过去是美国公司的香蕉种植园,在“香蕉热”时期有过繁荣的阶段,后来,国际市场上香蕉的价格暴跌,美国公司撤离,阿拉卡塔卡立即衰落下来,社会矛盾随之激化。1928年,也就是加西亚·马尔克斯出生那年,香蕉工人举行大罢工,政府派军警来镇压,死亡八百余人。此后,居民大量外迁,阿拉卡塔卡成了孤独、萧条的地方。加西亚·马尔克斯自幼在外祖父家长大。外祖父经常对他讲当地的历史故事。外祖母更是一位讲故事能手,对他讲了许多印第安人的神话传说。她相信人死以后灵魂继续存在,为了不让亡灵们感到孤独,她特地为亡灵们安排了两间空房,经常与他们谈话。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姨妈也笃信鬼神,有一天,她感到自己将要死亡,便坦然地躲进自己的房间,成天在里面织尸衣。孤独而带有神秘色彩的阿拉卡塔卡给作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培养了他独有的审美情趣。
12岁时,作家来到首都波哥大教会学校读书。18岁后在波哥大大学读法律,参加了自由党。1948年内战爆发时,他中途辍学,不久进报界工作。1954年任《观察家报》记者兼电影专栏负责人。此后,他从事新闻工作,同时进行文学创作。他曾到过意、法、英、苏、波、捷、匈等国。1959年回国,担任古巴“拉丁社”驻哥伦比亚办事处的负责人。1961年任该社驻联合者,后迁居墨西哥,至1976年才返回哥伦比亚。为了抗议军人政权,他曾于是年举行“文学罢工”。1981年,受军政府迫害而流亡墨西哥。1982年,哥伦比亚新政府成立,作家才得以返回故土,从事文学创作。当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同年,应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邀请,担任法。
马尔克斯的生平和创作
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大学时期就开始文学创作。从1947年到50年代初期,是他的学习创作阶段。此时,他在《观察家报》上先后发表过14篇短篇小说,摹仿海明威、福克纳、卡夫卡的手法进行写作,主要内容是写个人对死亡的忧虑。他的第一个短篇小说《第三次无可奈何》(1947)写一个已死的儿童的孤寂感。那已死的孩子继续得到母亲的关怀,而且仍继续生长,但不久又第二次死亡,被人活埋,无可奈何地忍受死后生活的孤寂。他幻想在第三次死亡时能获得再生。然而,老鼠已经在贪婪地将他啃咬,他将化为乌有。这篇作品说明他在摹仿前辈的同时,在选材和手法上,已经表现出自己的某些特色。
1955年后,他发表了一系列中短篇小说,如《伊莎白尔在马贡多的观雨独白》(1955)、《枯枝败叶》(1955)、《周末后的一天》(1962)等。这些作品以奇特的想像、新颖的构思和深刻的寓意,表现了处于深重灾难之中的拉美人民的独特感受。神奇的土地,恶劣多变的气候,接连不断的灾难,与处在落后、保守的社会环境中的人物的孤独感交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幅令人难忘的图景。这些作品已经表现出魔幻现实主义的某些特征。从《伊莎白尔在马贡多的观雨独白》开始,作家把神奇的“马贡多”镇作为自己描写的主要地点。小说描写马贡多久旱之后突然天降暴雨,马贡多人丧失了行动自由。伊莎白尔感到腹痛。她预知灾祸将要来临。果然,暴雨来势凶猛,三天不止。伊莎白尔又感到腹中有异物蠕动。她大声呼救,无人听见,结果,庞大的植物从
马尔克斯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