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CT基础知识及颅内疾病.ppt


文档分类:经济/贸易/财会 | 页数:约66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66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66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CT 基础知识
——及颅内常见病的诊断
一、发展史
puted tomgraphy缩写,是电子计算机与X线检查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1969年英国工程师Housfield首先设计成功,1972年英国放射学会首先报道这一科学成果,并由他和神经放射学家Ambrse成功地应用脑部,获得了第一例脑肿瘤影像。1973年英国放射学杂志作了正式报道,被医学院界誉为放射诊断划时代的飞跃。1974年Ledley设计全身CT机。Housfield和Cormark(美国物理学家1963年首先建议用X线扫描进行图像重建,并提出精确数字推算方法。)获1979年诺贝尔生物学奖。
我国黎光熙教授1975年首先报道,1979年上海华山医院首先引进第一台头颅机,1982年湘雅医院引进头颅机。
二、CT设备与分代
1)组成:
①扫描部分:X线球管,控测器,扫描架;
②计算机系统:贮存,运算;
③图像显示,存贮系统。
2)分代:根据探测器的数目,球管与探测器运转方式。
第一代CT机:是由一个球管和二个晶体探测器组成,速度太慢,只限于实验阶段,没有临床价值。是直线平移扫描运动。
第二代CT机:与一代基本相同,探测器稍多。缺点:孔径小,速度慢。
第三代CT机:扇形排列的探测器,数目多达300~500个。球管和探测器绕人体同步旋转。螺旋CT归属第三代CT机。
第四代CT机:探测器固定分布在360度圆圈上,球管旋转运动。因探测器离人体远,不利于提高和改善图像质量。
超速CT机:又称电子束CT,电子枪轰击四个平行的钨靶环,产生旋转的X线源。扫描时间为50~100ms。
三、CT成像的基本原理
X线球管
探测器
模/数转换
磁盘
计算机
照相机
数/模转换
显示屏
5、窗口技术:+1000~-1000HU 2000/16=125Hu
①   窗宽(Window width):是CT图像显示的CT值范围,在此范围内组织结构按密度的高低从白到黑分为16个等级(灰阶)。如:窗宽为160 Hu则可分辨的值为160/16=10Hu,即两侧组织CT值相差在10Hu以上者即可分辨出来。
②   窗位(Window level),是窗的中心位置,指窗宽上、下限CT值的平均数。例如窗宽同为100Hu,当窗位为0Hu时,其CT值为-50~+50Hu,当窗位为+35Hu时,则CT值的范围为-15~+85Hu
6、伪影产生的原因:①CT装置,②病人运动,③两种组织结构差悬殊。
五、图像分析(如何看CT片)
1、一般资料:姓名,性别,年龄,CT号,日期,医院,条件,层距层厚,是平扫还是增强(一般情况下CT片上增打“C”或“+C”字),窗宽窗位。
2、参照定位图:按顺序,全面了解范围和部位。
3、具体分析:密度(高、低,等,混杂),大小,病变部位,数目,形态,边缘,内部(钙化,空洞),强化程度,形式(均匀,斑点,环形,不规则)。
4、结合临床,综合结论。
5、描述时只有前后左右关系,没有上下关系。
六、临床应用范围
1、中枢神经系统:应用最多,最有用。
2、头颈部,眼眶,副鼻窦,鼻咽部的良、恶性病变及早期改变。
3、呼吸系统。
4、心脏,大血管(CT是薄弱点)。
5、肺部、腹部和盆腔(优势)。
6、胃肠道(薄弱环节),向腔外浸润是强项,邻近远处转移。
7、骨关节:微小病变早期改变。
颅脑CT(定位98%,定性75%)
一、实用范围:
脑外伤,肿瘤,脑血管病变,感染,脱髓髓鞘病,先天畸形。限制:等密度,直径<10㎜易漏掉,某些脑血管病,鞍区,后颅窝,不合作儿童,颅内金属异物,碘油引起伪影。

CT基础知识及颅内疾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66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iluyuw9
  • 文件大小3.83 MB
  • 时间2018-03-09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