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与学科发展
校长文魁教授在“五个一”科研大会上的讲话(摘要)
首先对我校科研工作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自“五个一”科研活动开展以来,我校科研工作年年有进步,今年更是迈了一大步。前几年,我主管党务工作时,在科研工作会上分别讲了高等教育与科研工作、科研是高校教师的基本功等题目,引发了一些共鸣。近期我思考最多的是学校的学科建设,因此今天我讲的题目是科学研究与学科发展。
一、科学与学科的关系
科学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知识体系(1989年版辞海);是反映自然、社会、思维等客观规律的分科的知识体系(2002年新编汉语辞典)。
学科可分为两类。学科一,是指按学问的性质划分的门类。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化学等。学科二是指学校教育的门类。
简化来说,科学是分科的知识体系,是分类的知识。而学科是知识的门类。
进一步概括,可以说科学是有科才有学,只有科学地分类才有科学。学科是有学必有科,一个科学形成后必然有一定归属。所谓术业有专攻,就是指学科的门类,一个人的研究方向。
二、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重要载体
今年的一个学科声誉评估的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为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声誉。
学术队伍下二级指标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学科研人员占全部专职教学科研人员的比例,师生比。
科学研究下的二级指标为:科研基础、获奖情况、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科研经费情况。科研基础下三级指标为国家重点学科数、省部级重点学科、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获奖情况下三级指标为国家社科基金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中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发表学术论文情况下三级指标为: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人均在国内期刊发表论文数等,出版专著数。科研经费下三级指标为近三年国家级项目科研经费、近三年人均科研经费、国际合作项目科研经费等。
人才培养下二级指标为获优秀教学成果奖、学生情况、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数。
从中可以看出,评价一个学科,科学研究占有决定性比重。因此,从学校建设角度,学科建设角度,必须提高对科学研究的认识。
学校发展战略中提出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其中科学研究占有决定性地位。加强学科建设,必须重视科学研究。
三、学科建设是科学研究的基础环境
没有好的学科建设环境,科学研究很难出成果。我们有些专业建设许多年,一直出不了学术大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科归属不清。我们不建设一个好的学科环境,我们的科研水平也上不来。我校为什么要进行学科调整?就是要进行科学的学科分类,营造一个好的环境,使教师有一个科学的职业生涯。这样才能发展,才能出高水平成果,才可能出大师。否则只能是杂家,或者说是教书匠。
科学研究的基础是标志性人物、标志性成果,当然也要有团队、有积累。
科研与教学是一体的。科研可分为几级,第一级是追踪本学科科研成果。之所以说大学教育本身就包含科研,就是因为大学教师必须知道所教学科的前沿状况是什么,来龙去脉,多少流派与观点。收集资料、整理资料本身就是一个科研过程。老师在备课过程中,这个必须得做。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理论梳理、归纳,可能会写出教科书。第二级就是应用,把我们掌握的原理、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去。我们的横向课题大部分就是这样,你不必有什么发明创造,用已有的知识为企业设计出一套薪酬制度等,也是科研。最高层次的科研
高校校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