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大学生的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一、自我意识
1. 定义:自我意识是指个人对自己的认识,即个体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与特征、自己与他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的意识。
它是人格结构的核心部分,是人的意识的本质特征,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
2. 自我意识的成分
是由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种成分组成,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了一个有机统一的自我认识、发展的完善体系。
3. 自我意识的内容
⑴个体对自身生理状况与特征的认识和评价,即生理自我;
⑵个体对自身与周围关系的认识和评价,即社会自我;
⑶个体对自身心理状态的认识和评价,即心理自我。
二、自我意识的发展
1. 我国心理学界提出的自我意识发展三阶段模式:
⑴生理自我(出生~3岁):自我中心期
⑵社会自我(3~14岁):客观化时期
⑶心理自我(青春期到青年后期):主观化时期
2. 自我意识发展的模式
自我意识的发展呈一种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即经历着分化-矛盾-统一-再分化-矛盾-统一的过程。
⑴自我意识的分化:
主观的我(I)、客观的我(me);
现实的我、理想的我。
⑵自我意识的矛盾:
主要表现:①主观我与客观我的矛盾;
②理想我与现实我的矛盾;
③独立意向与依附心理的冲突;
④交往需要与自我闭缩的冲突;
⑤自信心与自卑感之间的矛盾。
⑶自我意识的积极统一。
实现自我意识积极统一的途径:
①努力改善现实自我,使之逐渐接近理想自我;
②修正理想自我中不切实际的过高标准,使之与现实自我趋近;
三、大学生自我意识
1. 特点
⑴自我意识达到较高水平,逐渐稳定但并未完全成熟;
⑵自我意识更为自觉、主动,强烈关心自己的发展;
⑶自我评价能力进一步提高,渐趋客观、全面;
⑷自我体验深刻而丰富,自尊心明显增强;
⑸有强烈的独立倾向和自我设计、自我完善的强烈愿望,自我控制能力提高。
第二章大学生自我意识与心理健康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