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浮力》的教学谈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
*****中学***
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将学习重心从过份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强调知识探究过程转化,已经成为物理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内容,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探究教学的实质是借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方式,一般的程序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分析交流,得出结论。在每一个步骤中,学生都有若干能力得到培养。因此,教师要在各个阶段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呢?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采用“设境提问→鼓动猜想→设计探究→分析论证→总结评估→实践发展”的探究式教学模式,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浮力》的教学为例,谈谈我们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这一过程主要是让学生形成问题意识,同时也明确探究的目标。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表现需要有一定的激发条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适当的问题,营造一种学生能够明显意识到的疑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难或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对探究活动的动机和兴趣。在具体的教学策略上,我们应向学生提供导向性、可知性、程序性、新颖性的问题情境,给学生创设提出问题的空间和方法,营造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氛围。教学中,所设计的情境要联系现实生活,注意真实性与生动性,力争开放、新鲜、奇特,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之感,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比如:可采用学生熟悉图片导入,从熟悉的现象提问;利用一些违背思维定势的现象导入,引起学生激情冲击,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提问;利用录像片段引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观察提问;通过演示实验导入,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问。
在本节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多的联系生活中的实际和让学生亲手动手实验观察。如探究活动一:“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吗?”探究课题的提出。一是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入手,“氢气球为什么会浮在空中?为什么人游泳时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这些小例子非常简单,学生很自然地就会答出与浮力有关,并且通过例子还可以发现,不仅浸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浮力,浸在气体中的物体也会受到气体对它的浮力。从生活中的浮力现象入手,学生通过搜集生活中的浮力现象,使思维发散。通过所列举的现象,感受到物理就在我们的身边。二是让学生将石块﹑木块﹑曲别针﹑乒乓球放入盛水的烧杯,观察实验现象,发现木块﹑乒乓球在水面漂浮,而石块﹑曲别针却沉入烧杯的底部。学生通过观察有了感性认识后就能提出问题:“在水中下沉的物体也受浮力吗?”这样,通过活动和引导, 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进入主体性学习角色。
二、分组讨论大胆猜想
这一过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也是问题解决十分关键的一步,在具体的教学策略上,首先是教师不要对学生进行过多的干涉,即使有时学生的假设看起来相当幼稚。若学生的主题偏离了目标,教师可给予简单的提醒,但这种提醒仅仅帮助学生不偏离目标而已,决不能干涉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其次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进行理性分析,提出合符逻辑的猜想与假设。这一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
能力,它是以学生既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为依据的直接而迅速的认识过程。在这一过程的教学中通过学生分组讨论,活跃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教师适当点拨。如本节教学中的
物理教学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