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协和医事》有感
寒假花了十天左右的时间读完了《协和医事》,我发现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薄薄的一本书,而且协和从创立至今都一直贯穿始终的协和精神,它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明白医生是多么一项责任与使命感并重的职业,没有坚强的意志与善良的品性,是很难想象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协和医事》通篇都用丰富翔实的史料、鲜活感人的事例、生动活泼的笔触,展现了协和从创立至今九十余年的历史,使我深刻地了解到协和的由来、理念、特色和成绩。协和有辉煌的年代,也经历过跌宕起伏,几起几落,但总体来说,留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还是良好的。它锻造出来的第一代名医,多已不在世上,但名字恒久流传,成为不可复制的神话。西医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医疗再次成为中国的尴尬问题。今天的协和,更象一个警世者,提醒着人们什么是更纯粹的医学意义,什么是以实现这纯粹意义为目标的医学生活。
说实话,从河海回到南医之初,我很不适应,不适应这么大的学习量,不适应这么繁重的课程,然而,当我看到了协和学生所经历的刻薄学习要求时,我发现了学校在大一把我们留在综合性大学学习的良苦用心,,更明白了原来人都是被逼出来的,作为一名医学生,就必须要有刻苦耐劳的精神。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作为铺垫,何来日后的妙手回春?没有年少时候的悬梁刺股,何来日后的悬壶济世?由此而生发的感想是在是太多太多,仿佛一夜之间我的世界没有了那么多的抱怨与不满,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踌躇满志,我似乎又回到了当年孩提时候老师问我们的理想时,那个满脸稚气的我有着最坚定的回答——是的,一名白衣天使,是我从小的志向,只是,我在成天的忙碌中慢慢迷失了自我,如今,我又重新找回了我的目标,我的信心,我相信,我肯定,我可以成为一名好医生的。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我应该如何成为一名好医生?
想当年是鲁迅,用笔作为一把手术刀,试图切开中国人麻木的灵魂,终成一代文学大师,在中国文坛别树一帜。而一个医学生所应具备的品质,科研精神和自学能力。因为我们日后不仅仅是优秀医生,还要具有独创力和想象力。这是我们7年的医学院生涯所应学到并具备的。南丁格尔,这个外形娇小的贵族女人,内心却有着强大的力量。她相信自己能使眼前的这一切发生变化,改变护士的定位,让护理成为一门科学职业。她用五年的时间身体力行,写成医疗卫生界公认的
“头等重要的著作”和“划时代的稀有著作”——《护理札记》。所以,作为一名医疗人员,本身就应该具备善良的品性,一个内心不善良的人是无法放下自己的利益,而一个斤斤计较于自身利益的人又怎能无私的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呢?她的病人们又怎能将自己的生命托付与之?对待病人,我们应有和蔼的态度,使病人感到温暖,“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像母亲一样去关爱自己的病人,照顾他们,并且把所学知识无遗漏地运用到工作。
曾经的我,也有过这样的疑问,在正式跨入医学院之前的医预科准备,究竟有多重要?是不是浪费时间?也许对于医学生来说,在正式接触医学之前,非常重要的铺垫是——准备一颗人文心和一副科学脑。这就是为什么学校在大一让我们在综合性大学学习的原因吧,只有在那样的氛围中,我们才能更好将理性与感性处理好。张孝骞说过:“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需要极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医学人才的培养是一桩艰巨复杂的工作。”他一再强调
读《协和医事》有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