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
《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和教材改革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介绍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特别是世纪之交,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组织实施了“职业教育课程和教材建设规划”工程,有力地推进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主要表现在:
●在教育思想方面,教育部文件中明确提出了“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为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首次明确地把以“能力为本位”为主要特征的职业教育,与以“学科为中心”、“知识为本位”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教育区别开来。这是职业教育教育思想上的重大突破。
●在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方面,淡化各类中职学校的界限,淡化“技术员和操作工人”的界限,培养目标统一定位为:“培养在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第一线工作的普通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不再单独提出中专校培养“技术员类人才”,职高培养“操作工人”,理顺了中、高职的关系。这个定位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结构调整的需要,具有前瞻性。
●在专业设置方面,首次改变了按学科划分专业的传统做法,根据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按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划分专业,从而把学校的专业与社会的职业直接联系起来,这是专业设置上的重大突破,从而为现在落实“就业导向”,实行“双证制”等提供了重要基础。
●在课程改革方面,教育部颁发了《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按照《原则意见》制定了统一的教学指导方案和教学大纲。新方案、新大纲不再作为指令性文件,而是具有指导性质;大纲采用模块结构,既具有通用性,又有灵活性。大纲中单独列出课程教学目标,每门课程教学目标中都必须明确提出对知识结构、能力和情感方面的要求。这是制定大纲中的创新。
在课程体系和课程结构上打破了传统的“三段式”(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全部课程划分为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两大类;在课程结构上推广模块化和综合化。
●在教学管理方面,开始打破刚性的学年制,试行选修制、学分制等柔性管理制度。
●在教材建设方面,建立了“两级规划”“两级审定”的管理体制,成立了中央和省市两级教材质量认证机构,引进了教材编写出版竞争机制,出版了上千种国家规划教材和推荐教材及其配套教学用书,其中有许多教材在内容选取,教材体系、结构、体例的设计和编写体现了职教教材的特点,受到了广泛好评。
总结、反思上轮课程改革,存在的不足主要是: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在注重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强调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科学素养;从学历教育的观念出发,提出中职校承担着实施高中阶段文化基础教育的任务,从而提出中职生应具有相当于高中的文化程度(在操作层面具体化为语文、数学、外语达到相当于高中毕业会考的水平)。强化了文化基础课教学,而对职业技能的培养,强调不够,措施不力。
●受高校扩招和传统升学观念的影响,部分中职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功能定位不够明确,出现以升学为导向的错误倾向。
●课程模式、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方法和教材,受传统的“学科中心”、“知识本位”学科教育的影响,缺乏职业教育的特色。课程综合化进展缓慢。
、新任务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事业在快速发展过程中经
国教育科学规划项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