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2016_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最后一练试题.doc2018届高二下期最后一练
历史试题
第Ⅰ卷
注意事项:
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第Ⅰ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试卷上无效。
3. 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填写答题卡上,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
本卷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有观点指出,西周的分封制实质上是一种比较原始的部落殖民政策,即用本部落联盟的贵族去统治被征服的其他部落。这一观点可表明分封制
,但他看中了第三子季历之子姬昌的德行,欲传位给季历,以便将来能顺利传位给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但长幼有序的惯例让古公亶父为难。长子泰伯读懂了其父心意,就带着他的二弟仲雍出逃到东方蛮夷之地,让位给三弟季历。这反映了
(封地),中后期始行县—郡制度,“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战国时边地繁荣,始于郡下设县,形成郡—县两级制。以上历史现象变迁的根源是
《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
,诸子百家中道、儒、墨、法并称四大学派,但是儒道争锋,儒墨争雄,儒法争用,可谓纵横捭阖,机锋迭起,智慧纷呈,展现出无穷的魅力。这种“争”从根本上讲是
:“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民政权创立转变的关键是
·本特利《新全球史》曾这样评析中国某一帝王:“试图在周朝松散的政治联盟和秦朝严格的中央专制之间走出一条中间路线。”该帝王符合“中间路线”的举措是
,考中进士或举人,就有机会进入宫廷或地方衙门为官作吏;考中秀才,也可在乡村里当教书先生,当一名乡绅。这反映出科举制
,十分重视农业生产,认为“建国之本,必在于农”“家足人足,则》,颁行天下。从材料中我们可以得到的准确信息是
,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以“敕”字也不敢用朱笔,“斜封墨敕”。这表明
11. 宋代读书人只有参加解试合格,才有机会参加省试,而考试的名额是基本固定的,并根据各地区情况进行分配。下表是宋代部分地区解试合格者占赴试者(终场者)的比例,这反映出宋代[北宋(960—1127年) 南宋(1127—1279年)]
地区
时间
赴试人数
分配名额
录取比例
平江府(苏州)
庆历中(1041-1048年)
200
4
50:1
绍兴二十六年(1131年)
2000
13
153:1
福州
绍兴二十六年
3400
62
56:1
淳熙十年
(1183年)
15000
62
242:1
开禧间
18000
54
333:1
、文化重心持续南移
河南省信阳市2016 2017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4月最后一练试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