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耐,是一种修行
《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父亲对他的女儿说过这样一句话:“任何事情,比如贫穷,都不要让精神屈服.”我深以为然,并且始终认为---忍耐是一种修行。
来上大学之前哥哥曾对我说:“无论何时何地,要走出人群。”走出人群意味着必须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坚定信仰以及对孤独,困境,以及一切阻碍的忍耐。
也曾对身边的人与事感到深深的困惑,觉得不知所措,也曾跟风堕落得不成样子,那段日子不堪回首。好在有一位挚友痛心疾首的指着我的鼻尖说:“你不能是一叶顺流漂泊的浮萍,即使你的周遭全都是浮萍,我也要你做一枝亭亭而立的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想起高三做卷子时读到的一句话:不是期求在修炼中完善,就只能在堕落中寻求借口。方才顿悟,觉今是而昨非。
人的存在需要别人的认同,但是这种认同并非认为大家都相同,而应是一种感同身受的体会。很多时候我憎恨别人说大家都一样,就像大一刚开学的时候大家谈论各自所在省份的录取线,末了总会有人说“大家都一样”。我觉得可笑,大家的确一样都在同一所大学,但是你知道吗?当我早上四点多就爬起来去早读时你却因为录取比例就理所当然的不用像我一样披星戴月拼命去挤独木桥,当我拿着626分的成绩才勉强进了这个学校的门槛,你高举着你500多分的成绩和我进了同一所学校,在同样的结果面前你可以心平气和的说大家都一样,但是我想说:姐跟你不一样。
并不是我自我标榜,我也不齿于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完全不一样的人生,谁能读懂谁的哪怕细微的部分?我只是觉得,特立独行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卓尔不群才能真正的出类拔萃。
在人群中我习惯于沉默,看起来有点儿像自闭症患者的当众孤独,当有人问我怎么不说话的时候我就老老实实地说:“不善言辞。”我的确不善言辞,但是更深层的原因是我只想对这个世界冷眼旁观,进而去发现它,思考它,思考我与世界的联系,思考自己的存在应该给这个是世界带来什么样地影响。
每次听到别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都特想问问他你真的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吗?我想说的是别只听别人在那儿胡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不错,但在弄明白自己到底对什么感兴趣之前请别自欺欺人。比如学习这事儿,只有在强迫自己学下去之后才能逐渐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之后才有资格谈兴趣。或许你会惊讶的发现原来《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竟然也可以如此有趣。
孤独对人类来说是个永恒的命题。我时常陷入孤独,但却很少为此苦恼。凯鲁亚克有一段话“人的一生应该走进荒野,去体验一次健康而又不无难耐的绝对孤独,从而发展自己所能依赖的孤独一人的自己,进而发现自身潜在的真实能量。”我不敢说我完全理解了这句话,但是想象一下,当你也像我一样在一所破落荒凉的复读学校读了两年高三,那里没有昼夜之分,每个人都
忍耐,是一种修行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