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2 古代中国的经济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对点训练
,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载表明当时( )
答案 A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清初实行海禁政策以前,中外存在商品贸易。中国民间外国银钱的使用较多,说明中国在对外贸易处于优势地位,故A项符合题意。“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只能说明外国银钱在中国市场流通,而无法说明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故B项错误;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与题干材料信息无关。
,“抚臣涂泽民用鉴前辙,为因势利导之举,请开市舶,易私贩而为公贩,易只通东西二洋,不得往日本倭国,亦禁不得以硝黄、铜、铁违禁之物夹带出海。奉旨允行,凡三十载,幸大盗不作,而海宇宴如。”这说明当时( )
“海禁”
“海禁”
答案 B
解析“海禁”政策自明朝初年实施一直延续到清朝,故A项错误;巡抚涂泽民只是在得到皇帝准许的情况下,对明初的“海禁”政策进行了局部的调整,并附有较多禁制,故B项正确;C项与“奉旨允行”相矛盾,故错误;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清皇帝每年春天都要举行一种祭祀仪式。读下图,从中透析出的核心信息是( )
答案 C
解析在春天祭祀先农坛,反映出明清时期皇帝对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以农立国、维护传统农耕经济的治国理念,故C项符合题意。A、B两项只是从图片的表面信息着手分析,忽视了祭祀的时间和对象;仅根据祭祀仪式无法推断国家是否繁荣昌盛,故D项错误。
,“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
答案 D
解析材料只是描述了关东与上海之间贸易发展的状况,并未涉及政府的商业政策,也未说明经商者的身份,不能得出抑商政策已经改变的结论,故D项符合题意。商业活动的规模大,涉及相距遥远的两地,体现出商品经济的繁荣、长途贩运的发达、区域经济的发展,A、B、C三项表述正确。解题的关键是准确把握封建政府虽始终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但商品经济仍不断发展进步。
,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这反映出( )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西汉的重农抑商政策。材料中文言文的含义是“(一些商人)以二千石官员的服饰、车马、仆从人员的标准享乐,其奢侈日甚”,这说明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D项正确。西汉厉行重农抑商政策,没有发生转变,A项错误。商人是社会的少数人群体,其“倡乐”不能说明社会消费观念的变化,B项错误。商人借用官员的服饰以炫耀自己,说明两者的社会地位差别很大,C项错误。
,政府开始在江南地区大规模加派丝织品,尤以嘉靖、万历年间为甚。由于派织数量远远超出官营作坊的生产能力,各地方织染局为了完成任务,便纷纷实行“机户领织”制度。这是一种通过中间包揽人,利用民间机户生产的“加工订货”的生产形式。上述材料反映了明朝时期( )
答案 D
解析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特征是出现雇佣关系。民间机户生产的丝织品由中间包揽人收购,再转手给织染局,中间包揽人与民间机户之间存在雇佣关系,故D项正确。
,康熙帝颁布“开海”命令:“今海内一统,出洋贸易,得旨允行。”1717年,又以南洋地区“西洋泊船之所,藏匿盗贼甚多”,恐其结成反清势力为由,下令禁止南洋贸易。下列对上述现象的解读,正确的是( )
“开海”的政治前提
B.“开海”“禁海”都是有限制的对外贸易
“禁海”的重要原因
“海禁”政策
答案 B
解析材料信息显示即使“开海”令也要求“得旨允行”,说明“开海”“禁海”都是有限制的对外贸易,故B正确;平定噶尔丹叛乱与“开海”无关,A项排除;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清政府开始推行“
活了一百万次的猫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