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景区的转型和升级
——“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的转变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尤其是红色旅游极具潜力。沙家浜景区有着全国范围的知名度,每年都有着大批游客慕名而来,然而如此高的知名度却没有带来与苏锡常一些知名景点同等的经济效益,在日趋激烈的旅游市场,发展瓶颈愈发明显。
一、“门票经济”的弊端
沙家浜景区的发展瓶颈和很多景区相似,最主要的便是过分依赖“门票经济”,中国旅游研究院与携程旅行网日前发布的一份最新报告也显示,从国内游客看,景点门票、交通花费最多的游客所占比例较大,%、%,其次才是购物、餐饮、住宿和文化娱乐。国内景区门票花费已经成为游客出门旅游的一大开支。除了景区运营维护成本等现实的考量,一路攀升的门票背后是旅游产品结构的不合理、景区的攀比心理和地方财政对门票收入的依赖这“三大推手”。
如何克服旅游资源“独此一家”的垄断意识和外地游客“只赚一次”的短视心理,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便成了沙家浜景区旅游发展的当务之急。
首先,占据景区发展首要地位的是定位问题。沙家浜景区的定位应该是公益性景区,发展方向应该是从乡村沙家浜,到革命沙家浜,再到旅游沙家浜,最后到文化沙家浜,发展理念应该是综合经济开发,以一种更为长远的眼光,看待景区的发展。
二、国内优秀案例
在国内的优秀景区中,西湖模式很值得沙家浜景区学习。西湖景区严格贯彻“六不”政策,一是“还湖于民”目标不改变,二是不收门票,三是博物馆不收费,四是土地不出让,五是文物不破坏,六是公共资源不侵占。
这“六不”政策带来的效益是有目共睹的。首先,景区综合经济收益显著提高,部分景区收益可以抵消免票造成的收益缺口。自2003年免费开放以来,杭州西湖景区每年减少门票收入2530万元,而景区商业网点经营价值提升,不仅抵补门票收入损失,而且景区管理部门增收逾亿元,带动杭州旅游产业新增经济效益上百亿元。
其次,“零门票”产生强势宣传效应,社会效益得以有效体现。西湖每年不但给杭州给上百亿的经济效益,而且让杭州旅游品牌得到更广泛传播,效果超过往常投入几百万、上千万元的旅游宣传项目。同时,它是对大众的一种旅游利益回馈,得到社会积极评价。
再次,“零门票”给杭州旅游行业带来理念冲击效应,部分景区管理部门的经营思路开始淡化“门票经济”色彩。游客在享受“零门票”的同时,其消费方向必然会转向其他方向,比如说餐饮、购物、住宿,由此带来的产业链延长必将带来更广泛的经济效应、社会效益。
但是,沙家浜景区也不能完全照搬西湖模式,西湖模式的存在有其相应的客观条件,毕竟西湖是有着数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风景名胜,其周边设施的完善程度也不是沙家浜短时间内可以比拟的。
三、价格策略分析和产业经济转型
沙家浜景区现行的门票价格是淡季80元(12月—5月),同程价60元,旺季100元(6月—11月),同程价80元,沙家浜“让子弹飞”演出30元。免费政策:()的儿童免票;70岁以上老人免票;现役军官证、残疾证免票。优惠政策:()的儿童半票;凭老年证60-70岁之间购半票。总的来说,其门票价格确实有点贵,以一个三口之家为例(小孩免票),在旺季,同程价便是160元,市场价要200元,如果是自驾游,160元在苏州和常熟之间选择,苏州的吸引力
沙家浜景区的转型和升级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