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冬病夏治之天灸.ppt


文档分类: | 页数:约4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冬病夏治之天灸
冬病夏治
冬病夏治是以《内经• 四气调神大论》“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为理论依据的一种治疗方法。哮喘、老年人慢性支气管炎、过敏性鼻炎等病,多因正气虚弱,感受风寒而诱发,且好发于冬季,故称“冬病”根据天人相应的原理,在人体腠理疏松开泄、荣卫通达、便于药物吸收的夏季,采用穴位敷贴、穴位注射、拔药罐综合疗法,扶助正气、驱除机体内伏寒邪,起到“缓治其本”、“不治已病治未病的目的”,故称“夏治”。
定义
天灸,是古代冷灸法的一种,从广义上讲属于现在的“穴位敷贴疗法”即于人体体表穴位敷贴药物,通过药物、俞穴及经络的作用,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因其根据《内经》“春夏养阳”原则,特取每年初、中、末伏第一天进行治疗,又称三伏天天灸。根据个人耐受程度不同,贴敷时间一般为2-4小时。
起源
天灸是一种十分古老的疗法。最早记载可追溯到《五十二病方》。用芥子泥敷百会穴是局部红赤治疗蚖蛇咬伤的方法。《神农本草经》中有:“斑蝥,主恶疮,以其末和醋,涂布于痈疽上,少顷发泡脓出,旋即揭出。”《荆楚岁时记》中记载:“八月朔日收取摩墨,点太阳穴止头痛,点膏肓穴治痨瘰,谓之天灸。”《普济方》中载有:“目赤肿痛,红眼起星,生移星草,捶烂如泥,贴内关穴,少顷发泡,揭去。”总之这种生鲜药物捣泥敷于穴位治疗疾病的方法在古代十分盛行。其中《神农本草经》、《肘后备急方》、《针灸资生经》、《本草纲目》等均载有较多的验案。天灸一词首见唐•孙思邈的《千金要方》,该书载有:“用旱莲草椎碎,置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简使穴)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疚,尚能愈症。”晚清外治名医吴师机在《理论骈文》中对天灸的论述最为详尽。吴氏以为内服汤药与外贴膏药有“殊途同归”之效,“风病多从外入,故医有外治法,经文内取外治并列,未尝教人专用内治也…”他认为凡属内治汤剂,均可熬制成外用贴剂治疗同类疾病。特别是吴氏以为外用膏贴亦具补益之效,只是“须知外治者,气血流通既是补,不药补亦可。”显然这些精僻的论述对我们后世应用天灸疗法具有指导和启发意义。
天灸的理论依据
三伏天天灸疗法则是以冬病夏治为理论依据,利用三伏天天气炎热,在局部俞穴上敷以辛温发散之药,以达祛除寒邪,宣通经络,补益人体正气之功效。
天灸疗法疗效的影响因素
药物因素
皮肤因素
体质因素
年龄因素
敷贴的时间
药物因素
1、药物的选择
目前全国各地都在开展天灸疗法,其天灸膏的组成成分各自不同,但基本上都是由刺激性的药物如白芥子、斑蜇、大蒜等与温性中药如丁香、细辛、肉桂、吴茱萸等再配以引经药如冰片、麝香等组成。而刺激性药物的量与其他药物的量的比例决定了皮肤穴位的刺激量的大小
2、药性
中药透皮吸收的多少决定的天灸的疗效。中药透皮吸收量是由药物的性质、化学结构、溶解度、电离状态和药物分子的大小决定的。
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是影响药物透皮吸收的重要因素。皮肤的角质层是脂溶性组织,脂溶性大的药物易于通过;而活性表皮是水溶性组织,水溶性大的药物易于通过,因此,药物的油水分配系数要适中,才有利于药物的透皮吸收。从这里我们知道药物的选择一定要注意油和水的分配比例,而不是一个简单的药物组合,特别是复方。
天灸膏的保湿性和防腐性。
天灸膏选择的引经药:姜汁、葱汁、冰片、麝香等。
皮肤因素
1、皮肤的温度
气候:晴天与阴天;炎热天气与寒冷天气。
地区:南方地区与北方地区。
季节:春夏季与秋冬季。

冬病夏治之天灸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yzhluyin9
  • 文件大小1.44 MB
  • 时间2018-03-17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