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地理环境可分为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三类。三种地理环境在地域上和结构上相互重叠、相互联系,从而构成统一整体的地理环境。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由地球表层中的无机和有机的。静态和动态的自然界各种物质和能量组成,具有地理结构特征并受自然规律控制。根据其受人类社会干扰的程度不同,分为天然环境(或原生自然环境:只受人类间接或轻微影响,而原有自然面貌未发生明显变化的自然地理环境。)和人为环境(或次生自然环境:经受人类直接影响和长期作用之后,自然面貌发生重大变化的地区。)。
自然地理学(Physical Geography):自然地理学研究地球表面物质系统及其要素的组成、结构、功能、空间特征、时间特征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机理。根据自然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的复杂性和对其研究的领域分化,目前,自然地理学主要有以下分科:部门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综合自然地理学。
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庞大的物质系统、组成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的各种物质、能量以及在能量支配下物质运动所构成的各种动态需同。其基本特征有:地区外能和内能作用显著;三相物质并存;有机界和无机界相互转化;人类聚居的场所。
自然综合体: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等成分组合而成的一个整体。这些成分是由各自的许多要素所组成,各要素又是由许多组分组合而成的。因此,自然地理环境可以分成多级的子系统,或者说它是由各个子系统组合而成的自然地理系统。
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间的夹角。某地的太阳高度角有日变化,正午12 时太阳高度角达到最大,并且正午太阳太阳高度角在一年内也会随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的来回移动而变化。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直射H = 90 o -地理纬度- 点纬度
地壳:指地表至莫霍界面之间厚度极不一致的岩石圈的一部分。地壳下部,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发生突变,说明那里存在一个界面,1909年奥地利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首先发现了这个不连续分界面,所以现在统称莫霍洛维奇面。大陆地壳平均厚度为35km,但各地差异很大。我国青藏高原的地壳厚度达65千米以上。大陆地壳最表层为风化壳,其余则自上而下分为沉积岩层,硅铝层和硅镁层。海洋地壳厚度约5~8km,上部为疏松沉积物和玄武岩,下部为硅镁层。
地幔:莫霍界面以下,深度为35~2900km的圈层就是地幔。地幔分为上下两层,上地幔深35~1000km,主要由橄榄岩质的超基性岩石构成,上地幔上部大致在60~250km深度间,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物质处于熔融状态,成为岩浆的源地,并有软流圈之称。下地幔深1000~2900km,其下界为古登堡界面,特点是铁,镍物质大量增加。
地核:2900km 深度以下至地心为地核,主要由铁,镍等致密物质构成,一般认为外地核呈熔融态,而内地核却可能呈固态。
大陆岛:位于大陆附近并在地质构造上与相邻大陆有密切联系。本来是陆地的一部分,由于大陆的某些部分发生破裂或沉陷而被海水所淹没,使之与大陆分离,形成了岛屿,其基础仍固定在大陆架或大陆坡上。例如马达加斯加到、斯里兰卡到、科西嘉岛、我国台湾岛和海南岛。许多大陆岛常成列分布在大陆外围,形成岛弧列岛,亚洲大陆东岸的弧形列岛是最典型的例子。
海洋岛——面积比大陆岛小,与大陆在地质构造上没有直接联系,也不是大陆的一部分,可以分为火山岛和珊瑚岛。
火山岛:火山岛由海底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喷发首先形成海底火山。多次喷发使海底火山逐渐增高,最终露出海面成为火山岛。火山岛面积不大但地势高峻,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南部,印度洋西部和大西洋中部。夏威夷是最著名的火山岛。
珊瑚岛:珊瑚岛是由珊瑚礁构成的岩岛。它们的分布与气候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热带、亚热带浅海的暖水中生长的珊瑚死亡后,残骸堆积下来,新珊瑚又在其上繁殖。这种珊瑚残体,以35
—335 年1 米的速度增高,最后露出海面,即成为珊瑚礁。珊瑚礁可以分为岸礁、堡礁和环礁三种。岸礁紧密连着大陆或岛屿的海岸;堡礁与陆地之间隔开一条水带;环礁呈近似圆环状,但通常有缺口与海洋相通,环礁中间是平静的礁湖。澳大利亚东岸的大堡礁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最著名的珊瑚礁。我国南海诸岛:东沙群岛、中沙群岛、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都是珊瑚岛。
矿物:自然界的矿物是由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环境中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化合物或单质。矿物是构成岩石或地壳的基本单元。天然矿物的绝大多数是化合物,仅极少数为单质。
克拉克值:把化学元素在地壳中的平均重量百分比称为克拉克值,即元素的丰度。各种元素丰度不一。高丰度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对地壳的矿物组成将发生积极影响。氧,硅,铝,铁,钙,钠,钾,镁八大元素的丰度共占98%。矿物是单个元素或若干元素在一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具有特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化合物,是构成岩石的基本单元。矿
自然地理名词解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