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铝丝上的思维之旅
—以《从铝土矿到铝合金》单元复习为例
浙江慈溪中学李维波 315300
【摘要】笔者尝试了单元复习课中创新教学思路,充分发挥实验探究的教学功能,以一根铝丝上的多端变化为载体,展开了铝及其化合物复习,实践中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单元复习实验探究课堂教学铝土矿到铝合金
我们的课堂从不缺知识点的排列堆积、正确答案的遥相呼应,却经常忽略问题解决背后的思维尺度、植根于学生头脑中知识的建构。一提到复习课,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教师以讲解知识辅以例题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成为新授课的“重复”;二是搞“默写方程式”、“母题研究”,以大量的、繁复的机械训练作为巩固知识的主要手段与形式。这样的复习课既无激发学生兴趣的情境,也无在思维方法上烙刻痕迹的举措,因此这样的复习课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感觉疲惫不堪,教学效果事倍功半。所以往往有多数学生不愿意上复习课,上复习课太累且收获不大。
《从铝土矿到铝合金》是苏教版化学1专题三的第一单元内容,教材重视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密切联系社会生产、生活实际,学习最基础的化学核心内容,坚持“从生活中来,到生活去”的理念介绍了铝及铝合金、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等三部分内容。对于这部分内容的复习教学,很多教师都很重视“铝三角”这一核心知识的构建,课堂中引导学生回忆旧知、分析例题以突出核心知识。如何在传承中寻求发展与突破,最大程度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高?笔者尝试了以实验为载体,充分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以一根铝丝上的思维之旅,展开对《从铝土矿到铝合金》这一单元的复习教学,力求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提高课堂效率。
一、教学过程
,直奔主题
【问题引入】根据铝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位置,分析一根铝丝放入CuSO4溶液中会有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学生甲,会反应,生成红色的铜。
学生乙,不反应,因为铝的表面有氧化膜。
【教师评价】刚才两位同学的回答都很好,代表了两种不同的观点,且都有判断的依据。到底哪种观点更为科学?实验是化学的最高法庭。
【实验展示】向硫酸铜溶液中加入一根约5cm长、约2mm粗的铝丝,观察。
【学生观察】观察现象后并描述,一段时间后,几乎无明显现象。
【教师追问】结合实验现象,铝表现出良好的耐腐蚀性原因是什么?氧化膜是如何形成的?
【学生回答】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膜覆盖铝表面,从而阻止内部的铝继续被氧化。
【教师评价】回答很好!铝丝的耐腐蚀性除了与空气中的氧气作用,作为工业产品,真是根据铝的这一性质,在铝丝表面氧化处理,提高氧化膜的厚度,加强对铝的保护。
,深入探究
(1)除去氧化膜的一般方法——Al2O3、Al的性质复习
【教师提问】根据铝的活动性,铝应该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那么如何实现这根铝丝与硫酸铜的反应?
【学生异口同声】除去氧化膜。
【教师追问】这层氧化膜的成分是什么,如何除去铝丝表面的氧化膜?
【学生回答】学生甲,与酸反应,如HCl;学生乙,与碱反应,如NaOH;学生丙,用砂纸打磨。
【教师总结】氧化铝是一种两性氧化物,既能与酸反应,也能与碱反应。请写出以上化学反应的方程式。
【学生书写】练习化学方程式与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教师追问】除氧化膜时,如何判断氧化
李维波-浙江化学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