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肢部穴位
一、箕门
【位置】大腿内侧,膝盖上缘至腹股沟成一直线。
【操作】食中二指自膝盖内上缘到腹股沟部做直推法,称推箕门。100-300次。
【主治】小便赤涩不利,尿闭, 水泻等。
【临床应用】
推箕门性平和,有较好的利尿作用。推箕门,揉丹田,按揉三阴交合用--尿潴留推箕门,清小肠合用--小便赤涩不利。
二、百虫
【位置】膝上内侧肌肉丰富处。
【操作】或按或拿,称按百虫和拿百虫。5次。
【主治】四肢抽搐,下肢痿,癖。
【临床应用】按拿百虫能通经络,止抽搐,多用于下肢瘫痪及痹痛等症。临床上按拿百虫常与,按揉足三里,拿委中合用。
《推拿仙术》“拿百虫穴止搐”如果用于惊风,抽搐,手法刺激宜重。
三、膝眼
膝眼穴用于小儿主要用按法治疗小儿下肢痿软,惊风,抽搐症。
四、足三里
1、足三里穴用于小儿主要是用按揉法治疗,腹胀,腹痛,泄泻呕吐,下肢痿软无力症。足三里属足阳经,能健脾和胃,调中理气,导滞通络。
2、揉足三里,推天柱骨,分腹阴阳配合应用--呕吐。
3、按揉足三里,推上七节骨,补大肠-脾虚腹泻。
4、按揉足三里,捏脊,摩腹等合用--用于小儿保健。
六、解溪
【位置】踝关节前横纹中,两筋间凹陷中。
【操作】用掐,揉法,分称掐解溪,揉解溪。揉100-200次,掐3-5次。
【主治】惊风,吐泻不止,踝关节屈伸不利。故“解溪穴,又惊,又吐,又泻,掐此即止。”
七、丰隆
【位置】外踝上八寸,胫骨前缘外侧一寸半,胫腓骨之间。
【操作】拇指或中指端,称揉丰隆。50-100次。
【主治】咳嗽,痰鸣,气喘。
【临床应用】
揉丰隆,揉膻中,运内八卦常配合应用于临床。揉丰隆能和胃气,化痰湿,常用于痰涎壅盛,咳嗽气喘等症。
八、涌泉
【位置】屈趾,足掌心前正中凹陷中。
【操作】操作用拇指面向足趾推称推涌泉,或揉涌泉。
【主治】以热,呕吐,腹泻,五心烦热。
【临床应用】
1、推涌泉能行火归元,退虚热,主要用于五心烦热,烦燥不安症。常与揉二马,运内劳宫合用。
2、推泉,退六腑,清天河水,合用治疗实热症。
3、揉涌泉能治吐泻,右揉止泻,左揉止吐。
《小儿推拿广意》:“涌泉揉之左转,右转止泻。
《推拿捷径》:
“治吐泻症应搓涌泉,其穴在足心用左手向大指则止吐,用右手搓向小指则止泻也。”
《幼科推拿秘书》:“涌泉引热下行。”
说明揉涌泉穴由于方向的不同,治疗作用也不同并有清热的作用。
小儿推拿PPT4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