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拒绝询问者心态及城管执法人员询问技巧的心得
询问是城管执法人员在办案程序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属直接取证范畴。在具体办案中,决大多数询问对象会热情、主动向城管执法人员如实交待问题,提供线索。但是,由于利害相关,有的被询问者一开始就不合作,有的在反映或交待中,对一些实质性、关键性问题躲闪、回避,甚至拒绝回答。这种拒绝询问的心理通常起因于被询问对象对后果的顾虑与担忧,对城管执法人员的误解、敌视,以及对被询问事件的戒备等等。因此,有必要研究和解决询问的技巧问题。
一、拒绝询问者的通常表现在办案中让城管执法人员碰钉子的都是些什么人呢?
1、一般性证人。他们对自己没把握,怕说出来于己不利,常常躲闪回避,有时会给询问者软钉子碰。
2、当时人之一。这些人对城管执法人员办案目的有怀疑,会出现恐惧心理和强烈的自我辩解意识,对询问后果表现出明显的忧虑和担心。另外还有一类是明知自己违法情节严重,已触犯刑律,他们会故意给城管执法人员出难题,甚至专门找岔子,阻挠办案。二、改变被询问者拒绝态度的可能性社会心理学把态度的改变过程视为沟通、劝导过程,“是劝导者通过各种方法,作用于目标对象的过程”。“实际上是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劝导者(改变别人态度者)有意识向目标对象(态度被改变者)传递通过考虑设计的信息,希望能够借此以改变对方的态度”。这里说到了在改变态度过程中,起作用的四个因素:
劝导者——城管执法人员,目标对象——拒绝询问者,传递的信息——城管执法人员对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以及拒绝询问者周围的情境。
1、劝导者。城管执法人员如果具备良好的知识结构、政治素质等,在询问时,又能以自己的诚恳、刚正赢得拒绝询问者的信任,就有利于其改变态度。
2、目标对象。从案发的情节和性质的严重程度看,情节较轻且性质为一般违章的易于改变拒绝态度;反之则难。
3、传递的信息。办案人员宣传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的内容及表现形式是否适合被询问者的心理特点,讲话的方式是否恰当,找出突破口的时机是否恰到好处等等,决定了说服效果的好坏。
4、周围的情况。一般情况下被询问对象对周围情境所持的立场、态度,对其是否改变态度起重要作用。只有掌握了这些因素,才能与
刍议拒绝询问者心态及城管执法人员询问技巧的心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