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屉原理》的说课稿
薛峰小学李红莉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抽屉原理》的第一课时,也就是教材70—71页的内容。
说课内容
本单元的内容是通过几个直观的例子,借助实际操作,向学生介绍“抽屉原理”,使学生在理解“抽屉原理”这一数学方法的基础上,能够对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模型化,会用“抽屉原理”进行解决。在数学问题中,有一类和“存在性”有关的问题。这类问题的依据我们称为“抽屉原理”。“抽屉原理”的理论本身并不复杂,可以说是显而易见的,它可以解决很多有趣的问题。本单元用直观的方法,介绍了“抽屉原理”的两种形式,并安排了很多具体问题和变式,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学会利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初步经历“数学证明”的过程。
对教材的理解
例1介绍较简单的抽屉问题,只要物体数比抽屉数多,总有一个抽屉至少放进2个物体,它意图让学生发现这样一种存在现象,不管怎样放,总有一个文具盒至少放进2支铅笔。例1呈现的是2种思维方法,一是枚举法,罗列了摆放的所有情况,二是假设法,用平均分的方法直接考虑“至少”的情况。通过例1两个层次的探究,让学生理解平均分的方法能保证“至少”的情况,能用这种方法在简单的具体问题中解释说明。
对教材的理解
例2在例1的基础上说明,只要物体数比抽屉数多,总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进“商+1”个物体。因此,我认为例2的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尽量平均分”,能用有余数的除法算式表示思维过程。
对教材的理解
通过调查,我们这里的学生完全没有接触过“抽屉原理”,所以他们可能认为至少的情况可能是“1”。
对学生的分析
“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会用“抽屉原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形成比较抽象的数学思维。
“抽屉原理”的灵活应用感受数学的魅力。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经历“抽屉原理”的探究过程,初步了解“抽屉原理”。
教学难点:
理解“抽屉原理”,并对一些简单实际问题加以“模型化”。
教学重难点
基于以上的认识,在教学设计中我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用具体的操作,将抽象变为直观。为了操作的方便,我没有使用例题中的文具盒、铅笔等作为学具,而是用杯子和小棒代替。“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放进2根小棒”这句话对于学生而言,抽象难以理解。怎样让学生理解这句话呢?我觉得要让学生充分的操作,在具体的操作中理解“总是”和“至少”,在操作中理解“平均分”是保证至少的最好方法,通过操作,最直观的呈现“总有一个杯子里至少放进2根小棒”这种现象,让学生理解这句话。在教学设计中,我也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证明结论的过程中,探索方法,总结规律。
对教学设计的思考
一、课前游戏引入。
在我们上课之前,我准备了4把椅子,请5个同学上来,做抢椅子的游戏。
通过这样的游戏,让学生初步体验不管怎么坐,总有一把椅子上至少坐两个同学,使学生明确这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一种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做铺垫。
对教法、学法的理解
抽屉原理说课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