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1、日本占领我东三省,国民党采取不抵抗政策。
2、悲观失望的情绪笼罩国统区上层。
3、中共领导工农红军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播撒抗日火种。
写作背景
鲁迅像
鲁迅像(青年时期)
鲁迅像(1930)
鲁迅像(1933)
鲁迅像(1936)
全家福(1933)
慨叹:有所感触而叹息。
玄虚(xuán) :用使人迷惑的形式来掩盖真相的欺骗手段。
渺茫:本课是因没有把握而难以预期。
诓骗(kuāng) :哄骗。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驳论文写作思路
树靶子
打靶子
摆敌
论点
驳敌论点
驳敌论据
驳敌论证
立观点
证明自己
观点
直接反驳
间接反驳
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这个错误观点是由那些论据得到的?
对方的错误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据: ①总自夸“地大物博”;
②只希望国联;
③一味求神拜佛;
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
“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依据:从古至今中国的脊梁。
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指导学生朗读3—8段,思考作者是怎样反驳敌论点的。
直接反驳:
信地信物信国联――失掉“他信力”
求神拜佛―――――发展着“自欺力”
间接反驳:
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从古至今中国的脊梁。
(一)论敌的论点论据
论据
论点
两年前:
不久:
现在:
自夸“地大物博”
只希望国联
一味求神拜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二)反驳
直接反驳
间接反驳
论点
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
古
今
埋头苦干的人
有确信, 不自欺
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
前仆后继的战斗
舍身求法的人
文章结构内容
(三)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看地底下
脊梁
(1—2)
(3—5)
(6—8)
(9)
失掉“他信力”
研读课文
读1-5段,思考;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先确认敌论据的真实性,但这真实的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
2、第1段和第4段都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些文字,这说明什么?
鲁迅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性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阅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三个副词“总”、“只”、“一味”起到什么作用?
这三个副词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极富讽刺意味。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