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目标
1. 总量平衡的目标
2. 结构合理的目标
二、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原则
1. 以资金来源制约资金运用的原则
2. 结构对应的原则
3. 组合效益的原则
三原则的关系:负债约束资产是基础;结构对应是条件;组合效益是目的
第三部分商业银行管理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的发展
一、资产管理理论(Asset Management Theory)
1. mercial-loan Theory)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又称为“自动清偿理论”或“真实票据论”
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流动性很强的活期存款,因此其资产业务应主要集中于短期自偿性贷款,以保持与资金来源高度流动性相适应的资产的高度流动性。
重要性:
(1)强调了资金运用受制于资金来源的性质和结构
(2)强调银行应保持资金的高度流动性,以确保安全经营
局限性:忽视了活期存款的相对稳定性、贷款需求的多样性及贷款清偿的外部条件
2. 资产转移理论(The Shift-Ability Theory)
1918年,H·G·密尔顿提出
该理论认为:银行流动性的强弱取决于其资产的迅速变现能力,因此保持资产流动性的最好方法是持有可转换的资产——最典型的是政府发行的短期债券
重要性:
(1)沿袭了商业性贷款理论应保持高度流动性的主张
(2)扩大了银行资产运用的范围,丰富了银行资产的结构
局限性:过份强调通过运用可转换资产来保持流动性;可转换资产的变现能力在经济危机时期或证券市场需求不旺盛的情况下会受到损害,从而影响银行的流动性和盈利性的实现
3. 预期收入理论(The Anticipated-e Theory)
1949年,普鲁克诺于《定期存款及银行流动性理论》一书中提出
该理论认为:银行资产的流动性取决于借款人的预期收入,而不是贷款的期限长短。
重要性:
(1)为银行拓展盈利性的新业务提供了理论依据,使银行资产运用的范围更为广泛,巩固了商业银行在金融业中的地位
(2)突破了传统的资产管理理论依据资产的期限和可转换性来决定资金运用的做法,丰富了银行的经营管理思想
局限性:对借款人未来收入的预测是银行主观判断的经济参数,如实际情况与银行预测出现偏差,则使银行经营面临风险
二、负债管理理论(Liability Management Theory)
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期
该理论主张银行可以积极主动通过借入资金的方式来维持资产的流动性,支持资产规模的扩张。
重要性:
(1)为银行经营管理提供了新的方法和理论
(2)为扩大银行信贷规模,增加贷款投放创造了条件
(3)为银行适应新变化,提高竞争力提供了理论指导
局限性:过份依赖外部资金导致外部不可测因素的制约增大了银行的经营风险;借入资金要付出较高的利息,增加了成本
三、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Assets and Liabilities Management Theory)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
该理论认为:商业银行单靠资产管理或单靠负债管理都难以达到流动性、安全性、盈利性的均衡;银行应对资产负债两方面业务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管理,保证资产负债结构调整的及时性、灵活性,以保证流动性供给能力。
四、资产负债外管理理论
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末
该理论主张银行应从正统的资产和负债业务以外去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开辟新的盈利源泉。
该理论是对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的补充,用以管理银行表外业务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方法
一、资产管理方法
1. 资金总库法(pool-of-fund approach)
该方法的要点是,不管资金来源的期限长短如何,银行将资金来源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配。
资金来源资金运用
活期存款
储蓄存款
定期存款
借入款
资本金
一级准备
二级准备
贷款
长期证券
固定资产
资金总库
2. 资金转换法(conversion of funds approach)
该方法认为,不同的资金来源有不同的流动性要求,银行可以按照各种资金来源的法定准备金要求和流通速度进行资产分配。
资金来源资金运用
活期存款
借入款
长期证券
定期存款
资本金
一级准备
贷款
二级准备
固定资产
储蓄存款
3. 线形规划法(liner programming approach)
这种方法是先选择一些目标变量的值,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使某目标函数最大(或最小)。运用于银行管理,则是决定一组资产负债的量,在一定的流动性和管理限制等约束条件下,使利润最大。
这三种方法是在资金来源一定的条件下,按比例将资金分配于不同的资产
二、负债管理方法
银行可以通过从市场借入资金来扩大贷款规模,满足信贷需求
1. 储备头寸负债管理——用借入资金满足短期流动性需要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