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自私的基因》-精读
Day 1
№1 导读
第一章 为什么会有人呢?
№2 不讨论的问题
№3 将讨论什么
第二章复制基因
№4 生物进化论的当代基因学说基础
№5 基因的物竞与天择
Day 2
第三章不朽的双螺旋
№6 著名的DNA
№7 基因永垂不朽
№8 有性生殖与个体的死亡
第四章基因发动机
№9 生存机器
№10 基因对生存机器的控制
Day 3
第五章攻击行为:稳定性和自私的机器
№11 稳定性
№12 博弈论的运用
第六章基因种族
№13 近亲的利他行为
№14 不确定性对利他行为的影响
第七章家庭规划
№15 动物的计划生育
Day 4
第八章代际之战
№16 一视同仁?
№17 代际之战
第九章性别战争
№18 精子与卵子的形成
№19 两性的基因传承之战
第十章欺软怕硬
№20 基因操控动物行为
№21 基因的自然选择
Day 5
第十一章文化基因——觅母
№22 觅母与基因的共同本质:复制
№23 文化基因—觅母
第十二章善有善报
№24 囚徒困境:“针锋相对”策略
第十三章基因苦旅
№25 生物个体存在的原因
№26 基因的存续
№1 导读
本书的作者理查德·道金斯,演化生物学家、动物行为学家和科普作家,是当代最著名的演化论和无神论拥护者之一。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是他最出名、也是当代生物学乃至科学界最伟大的著作之一。30周年纪念版的前言中,他表示后悔自己所取的书名给读者留下不恰当的印象,认为应该改名叫“不朽的基因”。
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的突破性贡献在于,把“根据自然选择”的社会学说的这一重要部分,用简明通俗的形式,妙趣横生的语言介绍给大家。他提出:人的本能注定是自私自利的。实际上,我们所有无私的举动都掺杂着自私的动机,因为我们是基因制造的机器,我们都是基因的奴隶,我们的肉身会衰亡,基因却可以世代不朽。自私的某物就是“基因”。因此,在本书中,着重强调的是“基因”一词。
№2 不讨论的问题
生命是否有意义?我们为何而存在?人类到底是什么?古今中外,有太多神话传说、宗教信仰、哲学探讨、科学研究……试图对此给出解释,但我们不曾获得过一个完美的答案。或许有一天人类也能制造出一台超级电脑,花上百万年来演算关于任何事情的终极答案。然而本书并不试图回答这些问题。
虽然本章标题是对人类存在的提问,虽然作者也提及了对于动物学、进化论、达尔文主义所引发的形而上学的深思,但作者明确表示在此不仅不试图讨论这些问题,还要明确地划清界线。本书的主题是动物行为学,在广义上或多或少涉及对于整个生物系统的探讨,人类也理所当然地具备动物性的本能——可本书充其量只是对于本能行为的解释。这解释既不是人类之所以是人类的原因,也不是人类前进方向的指南。动物(包括人类)行为及其背后的进化规律与人类道德、思想形态或政治观念没有必然联系。
№3 将讨论什么
动物行为中最常见的争论之一是“自私”与“利他”行为的生物学本质。一方面我们能观察到黑头鸥或螳螂这些同类相残的“自私”行为,另一方面现实中也不乏工蜂为了蜂群牺牲自己,母鸟为了幼雏冒险诱敌的“利他”主义案例。达尔文进化论提出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固然可以对这些现象做出解释,但在诸多方面却显得暧昧,甚至自相矛盾。作者指出,实际上“适者”应当指代基因,而非个体、族群或物种。只有这样,进化论才能合理并统一地解释不同生物的行为。可以说,个体都是基因的机器,它们“自私”或“利他”的行为都只是表象,而致使个体做出不顾同类或自己死活的行为的基因,都是无情且“自私”的。
在解释这些行为与进化相关的问题时,我们的主观意识与客观事实经常相互混淆并产生误会。这些误会来源于如下两个方面:其一是我们把自己的主观意识强加到对于客观事实的解释中去,譬如认为生物进化出某些特征是“为了”更好地繁衍后代;其二是我们把对于客观事实的解释滥用到人类主观意识的范畴,譬如人类社会中存在着一些“弱者”,他们理应被淘汰。对于第一点,我们知道基因变异是完全随机,不具备目的性的。对于第二点,我们则应该正确地认识到,弱者生存不易固然是事实,但人类社会是否该对他们弃置不顾则完全是我们自己的选择,用作者自己的话说:“让我们深刻地了解我们的基因是如何自私的,这样我们至少可以找到打乱它们的计划的机会,而这是其他物种永远做不到的。”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使用了“自私”这一拟人化的表述来形容基因。许多没有阅读本书但听闻书名的人也因此被误导,而这恰恰是作者在这开篇第一章中最想澄清的误会。对于基因来说,“利益”乃是“生存的机会”,基因并不是在努力获得“利益”,而只是无法获得更多“利益”的基因会被自然选择所淘汰,因此“适者生存”下来的基因看上去
《自私的基因》精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