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痰瘀相关”与冠心病的辨证论治论文.doc


文档分类:资格/认证考试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痰瘀相关”与冠心病的辨证论治论文.doc“痰瘀相关”与冠心病的辨证论治论文
.. 黄海军,陈凤娟,周迎春
【关键词】痰瘀相关;冠心病;辨证论治
冠心病是常见病、多发病,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痰饮是水液代谢障碍,导致水津停滞而形成的病理产物;瘀血是由于内外伤或其他原因引起的出血,离经之血或血行不畅凝滞于脉中的血。痰、瘀是常见的两种致病因素,中医素有“怪病多痰”、“怪病多瘀”之说,可见其致病的广泛性。郭氏1对2 432例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辨证分型综合统计分析表明,在总结的9个证型中,%%。近年来,通过对冠心病的中医研究发现,痰瘀共同为患在其病因病机和治疗等方面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曹氏2等对209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辨证分析表明,痰湿内阻型27例(%),..气滞血瘀型25例(%),痰瘀互结型120例(%)。
1 痰瘀相关学说的历史沿革
“痰瘀相关”学说源远流长,肇始于《内经》。《灵枢·邪客》曰:“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津血调和,变化而赤为血”。因此可以说“痰瘀相关”学说是基于“津血同源”这一基本理论产生的。津血在生理上的这种密切关系,必然导致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如《灵枢·百病始生》谓:“凝血蕴裹而不散,津液涩渗,著而不去,而积皆成矣”,首次阐明了痰瘀同病的病理现象。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提出“血不利而为水”,进一步阐明了血与津液代谢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转化的病理机制。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诸痰候》曰:“诸痰者,此有血脉壅塞,饮水结聚而不消散,故成痰也”,明确提出了因瘀致痰的病理过程。朱丹溪在《丹溪心法》首先提出“痰挟瘀血,遂成窠囊”的观点,对后世痰瘀相关学说的发展影响深远。《血证论》中曰:“血瘀既久,亦能化为痰水”、“瘀血流注,亦发肿胀者,乃血变为水之证”,进一步明确的阐述了瘀血、痰水互相胶结为害的病理机制。因此,《素问·汤液醪醴论》提出水气病“去菀陈莝”之治,而又有“菀陈则除之者,去血脉也”。说明“去菀陈莝”有攻逐水湿和祛除陈积瘀血两方面的含义。明·罗赤诚在《医宗粹言》中曰:“先因伤血,血逆则气滞,气滞则生痰,痰与血相聚,名曰癖血夹痰,治宜导痰消血。若素有郁痰所积,后因伤血。故血随蓄滞,与痰相聚,名曰痰挟癖血。治宜破血消痰。”明确指出痰瘀同病须痰瘀同治的观点。总之,“痰瘀相关”学说源远流长,内容丰富。究其实质可概括为:痰瘀同因,痰瘀同源,痰瘀互生,痰瘀同病,痰瘀同治。
2 冠心病和“痰瘀相关”学说
病因病机——痰瘀同因,痰瘀互生
对冠心病的病机认识,近代学者多趋向于“本虚标实”之说3。本虚有气虚、阴虚、阳虚,标实有血瘀、痰浊、气滞、寒凝等,然以气虚血瘀为其基本病机。年老体衰、饮食失节、情志不畅、久病过劳、阴阳失调等多种病因作用下,人体脏腑功能失调,阴阳俱损,五脏俱虚,气、血、津液运行、代谢发生障碍,输布失调,水液不能运化,停聚、泛滥、凝结产生痰、瘀内生之邪。津血同源,痰瘀同病。津入脉道为血,濡润周身;血渗出脉道为津,营养肌腠。痰是津液的病变,瘀是血液的病理产物。若津液停留,积水为饮,饮聚为痰,痰阻脉络,血滞为瘀,痰瘀交结,痹阻血脉,发为胸痹心痛。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讲,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包括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内皮功能紊乱等,而目前的研究表明,痰瘀证与血脂、血糖、血

“痰瘀相关”与冠心病的辨证论治论文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pppccc8
  • 文件大小52 KB
  • 时间2018-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