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转换指标解读
MCC:ACL1508280
陆津诺华医学部
2015-09-18
主要内容
一、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概述
二、各常见骨转换指标简介
三、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在骨质疏松症中的运用
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评估
骨质疏松症疗效评估
其他应用
四、国内外指南及专家共识推荐
五、唑来膦酸研究中骨转换指标变化情况
2
骨转换(Bone turnover)的概念
是指原有的成熟骨组织的移除(骨重吸收 bone resorption)和新的骨组织的形成(骨形成 bone ossification)的骨组织代谢过程。
正常生理情况下,骨的重新收和形成维持在一个稳定平衡的状态,成年人每年的骨转换率为10%左右。
当各种因素导致骨的重新收和形成失平衡时,可出现各种代谢性骨病。其中最常见的是骨质疏松症。
3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的定义
是指骨组织本身的代谢产物(包括骨吸收和骨形成),简称骨转换标志物(bone turnover markers BTM)。
BTM代表了全身骨代谢的动态变化。在正常人不同年龄段和各种代谢性骨病时,其在体内的水平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因此有助于这些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4
常见骨转换指标分类
5
分骨形成标志物和骨吸收标志物两大类。前者代表成骨细胞活动和骨形成时的代谢产物,后者代表破骨细胞活动和骨吸收时的代谢产物,尤其是基质降解产物。
骨形成标志物
——碱性磷酸酶(ALP)和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
体内碱性磷酸酶分为组织特异性碱性磷酸酶(tissue 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 TSAP)和组织非特异性碱性磷酸酶(tissue non-specific alkaline phosphatase, TNAP)
TSAP由位于2号染色体上紧密相连的3个基因编码,主要在胎盘、精细胞及小肠上表达
TNAP由位于1号染色体的基因编码,主要在骨、肝以及肾内表达
血液中骨源性碱性磷酸酶约为碱性磷酸酶总量的50%,由成骨细胞合成分泌
最佳的测量方法:放射免疫法测定法(IRMA)
7
骨形成标志物
——碱性磷酸酶(ALP)和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
血液碱性磷酸酶水平特点:
-男女两性之间无差别
-水平随年龄增长而上升
血液碱性磷酸酶升高的疾病:
-佝偻病
-骨软化症
-原发性甲旁亢
-骨转移癌
-骨折
-高转换型骨质疏松患者
8
——骨钙素(OC)
9
骨形成标志物
骨钙素的组成:
骨钙素是体内最丰富的非胶原蛋白
单链多肽,49个氨基酸组成
骨钙素的合成与代谢:
由骨和牙齿中的成熟成骨细胞合成、分泌
大部分沉积在骨基质中,小部分进入血液循环
骨钙素的生理作用:
维持正常骨矿化、抑制异常羟基磷灰石结晶形成
——骨钙素(OC)
10
骨形成标志物
血液中的OC水平与青春发育期骨骼生长有关,儿童期血液中OC水平高于成人,青春期达高峰
女性月经期间OC水平明显升高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妇女血液中OC水平显示正常、降低或升高
血液OC升高的疾病:骨质疏松症,原发性甲旁亢,Paget病,肾性骨营养不良,骨转移瘤
血液OC降低的疾病:库欣综合征和甲旁减
2015-09-18 天津医院骨盆-骨转换指标解读1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