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雷雨教案.doc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雷雨》教案
武进区·横山桥中学·高一语文备课组
学习目标:
1、了解戏剧的知识,品味个性化语言。
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3、 分析矛盾冲突在戏剧冲突中的作用。
4、了解以“雷雨”为题的象征意义,并把握《雷雨》的主题。
学习的重点、难点:
1、了解话剧的特点,品味个性化语言。
2、分析主要人物形象。
课时安排:
安排3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第一、二课时
一、阅读《雷雨》节选部分的剧本
二、提出观看影片的要求
1、注重体会人物的对话。
2、细心观察周朴园、鲁侍萍两个人物的形象。
3、注意影片的矛盾冲突。
三、观看影片
四、作业布置
1、《我看周朴园》①200字左右;②人物形象分析。
2、《我看鲁侍萍》①200字左右;②人物形象分析。
—1—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个十七岁的年轻人,带着梦幻,带着热情,带着爱恨无奈,在一个残酷的牢笼里憧憬、挣扎,最终成了一出惊心动魄的悲剧的牺牲品…… 这就是23岁的曹禺就读清华大学时创作的四幕剧《雷雨》。 《雷雨》不仅奠定了曹禺先生在中国话剧史上杰出的现实主义剧作家的地位,同时也是中国年轻的话剧艺术成熟的标志。 
这是一个青年的激情之作,让我们走进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的戏剧大师,走进《雷雨》,用激情去解读,用心灵去感受。让我们倾听戏剧家为生命发出的呐喊,看看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二、作者简介
曹禺,原名万家宝,1 9 1 0 年生,湖北潜江人。他从小爱好戏剧,1 9 2 9 年进南开大学,后来又转清华大学外语系,毕业后进清华研究院,专攻欧美戏剧文学,并从文学中汲取营养。1 9 3 3 年,在即将结束大学生活时,完成处女作《雷雨》。经巴金、靳以的推荐,这个剧本在1 9 3 4 年出版的《文学季刊》上发表。继《雷雨》之后,又写出了《日出》《北京人》《原野》《蜕变》等剧本。《雷雨》《日出》成就最高,是他的代表作。在这两个剧本中,作者以卓越的艺术才能深刻地描绘了旧制度必然崩溃的图景,对于走向没落和死亡的阶级给予了有力的揭露和抨击。剧作震动了当时的戏剧界。1 9 4 2 年,曹禺把巴金的《家》改编成话剧,解放后,写了《明朗的天》《胆剑篇》《王昭君》。
三、写作背景
曹禺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封建家庭。青少年时代就目睹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
社会的黑暗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经过几年酝酿、构思,1933年在清华大学四年级时,完成了他的处女作《雷雨》。作者在谈到写作意图时说,《雷雨》是在“没有太阳的日子里的产物”,“那个时候,我是想反抗的。因陷于旧社会的昏暗、腐恶,我不甘模棱地活下去,所以我才拿起笔。《雷雨》是我的第一
—2—
声呻吟,或许是一声呼喊。”又说“写《雷雨》是一种情感的迫切的需要”,“仿佛有一种情感的汹涌的流来推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毁谤着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四、交流、总结人物性格
(一)学生交流短文《我看周朴园》、《我看鲁侍萍》
(二)老师总结
周朴园
残忍、冷酷、自私、贪婪、虚伪的反动资本家。
2、鲁侍萍
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女子,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正直、善良、刚毅、倔强。
五、课堂活动
为了更好地认识周朴园,开展5分钟的小辩论。
1、学生辩论
正方——周朴园爱鲁侍萍
反方—

雷雨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gs758698
  • 文件大小0 KB
  • 时间2015-05-22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