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国企改革之痛.doc


文档分类: | 页数:约7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7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7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国企改革之痛
——国有资产流失反思
引言:在全国人民欢度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之际,回顾我国经济建设与发展走过的艰辛历程,对于我们总结与反思经济改革建设经验,探寻中国国企改革方向,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内容摘要:在计划经济的背景下中国国有企业盛极一时,然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国有企业的种种弊端促使我国政府不断推进国企改革步伐。在国有企业产权主体不明,产权救济主体缺失,改革的操作规范与法规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国有资产出现了大量流失的现象。迫切需要立法完善国企改革法规体系和明确国企产权主体,并建立有效的国企产权主体救济制度。
关键字:经济效率国有资产流失产权评估产权管理主体产权救济主体
一、国企改革探索的背景
六十年前新中国建立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在缺乏有效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经验的背景下,党和国家选择了苏联经济发展模式。正如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一书中,描述布尔什维克掌管政权后如何掌管经济“整个国家组建成一个"大公司",在这个“大公司”里,市场活动全部取消,各种资源在“大公司”内部以计划命令方式进行行政配置”。在我国这个“大公司”内部又建立了无数个大中小型的“公司”。这种体制新中国成立初期曾经为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这种体制的弊端日益暴露:长期以来,国有企业产权不清(全民所有结果是全民没有),责任不明(全民有责是全民无责),使国有企业不能成为真正独立的市场主体,仍然是政府的行政附庸。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并不取决于市场选择而是取决于行政选择;企业财务状况并不取决于盈利,而是取决于国家财政收入的再分配。国家总是抽肥补瘦,常常从效益很好的企业拿走收入去补贴亏损与经营不善的国有企业。
这种体制下由于国家对于国企起到了总保险公司的作用,企业的破产是难以想象的。此外国有企业承担了过重的社会功能,如经济增长、收入分配、充分就业、社会稳定等。企业存在的唯一价值在于追求利润的增长并兼顾社会效益,国有企业承载过多的非经济功能无疑会分散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率上的注意力,同时加上国企的自然垄断特点,使其先天缺乏竞争压力和危机意识,不必考虑自身存亡问题,因此缺乏技术创新、提高经济效率的动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根据1995年全国工业普查资料进行研究,通过对全国20多个行业,总计17万多家企业统计数据分析表明,在不同所有制企业间,私营个体企业效率最高,三资企业其次,股份制和集体制企业再次,国有企业效率最低;在不同隶属等级的国有企业之间,村级企业效率最高,而且十分稳定和一致,中央直属企业的效率最低。
鉴于国有企业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早已难以适应改革开放大环境下急剧变幻的国内与国际经济形势,自改革开放伊始,党和政府就积极探索国企改革之路。从早期的放权让利、承包租赁,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抓大放小”、允许兼并重组、破产重组,建立“新三会”、完善产权制度。中国国企的改革探索一步步深入,隐藏在深层次的经济和社会矛盾也渐次浮出台面,国企改革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二、国企改制、重组中的国有资产流失
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在我国国企改革过程中也是一个受到广泛关注的敏感话题。从长期来看,现存的国有资产是我们应对未来社会保障挑战的主要财力基础,为了

国企改革之痛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7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mh900965
  • 文件大小37 KB
  • 时间2018-03-26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