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教育的困境与突围
大学语文教育的困境与突围
由国际现代语文教师联合会发布的《语言权利世界宣言》指出:所有语言社群均有权决定其语言被表现的程度:包括学前、初级、次级技术和职业性、大学和成人教育。所有语言社群的语言和文化必须在大学阶段作为研读和探究的主题。以文件的形式明确了在高校开展母语教育的权利和义务。《》也特别提到大学语文类课程,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然而实践中,大学语文教育在我国高校中边缘化的趋势却在不断加剧。大学语文教育中的理论研究、教材、师资等基础问题长期搁置,致使大学语文成为很多高校中名副其实的鸡肋,困境重重而突围乏力。
一、大学语文教育的困境
,教师学历及职称均有降低的趋势
据王步高等撰《我国大学母语教育现状三年来对全国300所高校大学语文开课情况的调查报告》,%%,%%。%,%。大学语文不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教师科研、晋级都受到很大的局限,因此大学语文的接力棒总是倾向于传给新进教师或学历职称低的教师,且教师流动性大,在大学语文教育上难以有经验和思考的累积效果。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会长齐森华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一些高校大学语文课由教学课时不够的教师担任,不但不能保障师资队伍的稳定,还势必对课程质量产生不良影响。有的学校虽有固定的教研室,队伍也较稳定,但教师在从事科研、发表论文方面都有困难,心理负担较大,积极性不高。有的学校没有专设的教师,而由新加入工作的青年教师担任大学语文教学,这些教师只是将此作为过渡,甚至有的全由研究生上课,根本无法保证授课质量。由于教师兼职多,专业性大为不足,水平不高,人员构成极不稳定,又缺乏学术带头人,师资问题会逐渐凸显。
2003年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学委员会在语言学家王宁的倡导下实施新的大学语文改革计划,这一计划强调以师资的高标为定位,教师团队包括易敏(古代汉语学科教师)、李山(中国古典文学学科教师)、康震(中国古典文学教师)、杨联芬(中国现代文学学科教师)、李正荣(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教师)等名师,教学效果良好,深受学生欢迎。这种强调师资高标的改革路径给大学语文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示范作用。但这种实验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专业雄厚的师资力量作保障,并没有指出一条教师培养、提升以及监督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仍然是困难的。
,课程性质界定不明
自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高校重新设置大学语文课程起至今三十余年,大学语文课程性质定位仍然悬而未决,在理论上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造成教学实践的混乱。语文二字的释义千差万别,莫衷一是。常见的观点有如下几种:
其一,语文即人文,认为人文素养培育是大学语文主要职责。以夏中义主编的《大学人文读本》为代表。这一观点大大扩充了传统语文的内涵,使其与注重知识传授的高中语文区别开来,接受度很广;但也导致大学语文边界不清,反而丧失了学科的独立性。
其二,语文即文学,认为文学大于语文,强调回到文学经典现场,以优秀的作品和教师开放多元的讲解激活学生的审美体验
大学语文教育的困境与突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